齐向东
葛炳灶
2024全国两会解码中国动力源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2023年以来,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基本态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并围绕民营企业关切的拖欠账款、融资难融资贵、营商环境优化、创新发展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提振了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
如何利用好这些政策举措带来的新机遇?民营企业的发展如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当下,民营企业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一直是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大舞台;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正加快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来自两地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了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建议
持续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壁垒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是网络安全这一新兴产业的领军人物。
在他看来,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变,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依然向好,建议在融资和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方面持续发力,激发企业投资兴业积极性,助力民营企业做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给民营科创企业打“强心针”
北青报: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给民营企业发展撑腰、打气、鼓劲。具体到您所在的网络安全行业,有何利好?
齐向东:最近国家出台的这些好政策当中,有很多都对网络安全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未来数字化的规模有多大,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很多政策法规都突出强调了安全的底板作用,为网络安全行业注入“强心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为民营科创企业打了“强心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等,都为网络安全行业带来了发展新机。
北青报:如何利用好这些政策带来的机遇?
齐向东:网络安全是数字经济的“基底产业”,也是一切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底板。我们一方面要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威胁,另一方面要主动探索发展“AI+安全”,从关注IT转变成关注业务,从关注设备转变成关注“人”,从关注建设转变为关注运营,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从而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把民营企业家看作“自己人”
北青报:过去一年,您参加了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多次调研活动。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您在调研中有何发现?
齐向东:过去一年,我跟随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去各地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确实还面临一些挑战。
有些民营企业在调整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上存在困难,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些企业在发展上过于依赖单一业务,其他业务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在发展上遇到了转型难题。还有一些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少,反而造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北青报:如何化解遇到的这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齐向东: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出了一揽子好政策,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我建议还要在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要突破企业融资难的难题。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信息了解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在这方面,我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
另一方面是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政府要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真正看作“自己人”,真诚关心、一视同仁,激发企业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同时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此外,还要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给予企业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也可以进一步打造实战人才高地。
民企发展要与国家战略合拍
北青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作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您认为民营企业家要弘扬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齐向东:新征程上,民营企业家要扛起四个担当。
首先是坚持爱国敬业,保持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怀揣“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志气、善抓机遇的灵气、越挫越勇的锐气、挺立潮头的“豪气”,以及甘坐“冷板凳”的底气。
其次要深耕创新创业,扛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用领先的技术助力国家科技事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扛起促进共同富裕的使命担当,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回报社会的典范。还要扩展国际视野,专注于海外市场拓展、研发创新、品牌建设、政策研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助力。
北青报:您对今年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何展望?
齐向东:我对今年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民营经济发展趋势依然向好。
民营企业要做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做好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做好公益事业的践行者。需要强调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与国家战略合拍。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在之前的十年、二十年间发展比较好的一些民营企业,在新时代不能只走以前取得成功经验的老路,一定要走创新发展的新路。
文/本报记者董鑫
摄影/本报记者郭谦
全国人大代表葛炳灶建议
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今飞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葛炳灶扎根制造业多年。
在他看来,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长久发展,离不开稳定、高效、协同的产业链,要做强做优产业链,为民营企业塑造发展新优势。
把人力财力用在刀刃上
北青报:您深耕制造业多年,从整体行业发展环境的角度来说,当前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是什么?
葛炳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迥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各地依托实际,基本建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块状经济,成为我国制造业稳定发展的基石。以浙江为例,目前全省已经形成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有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分布着上百个各类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制造之都”,这其中离不开众多民营企业的努力。
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长久发展,离不开稳定、高效、协同的产业链,这是实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制造之都向智造高地转变、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北青报:您认为应当如何去做强做优产业链,为民营企业塑造发展新优势?
葛炳灶:关键在于多措并举,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让产业链更长、更牢。
具体来说,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机制,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对于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的,要给予奖励表彰,并明确在本地产业链优先应用推广的扶持政策,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和应用,也能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未来产业要狠抓创新研发,注意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瞄准数字经济、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进行产品研发的“揭榜挂帅”,把人力、财力用在刀刃上。
为“走出去”优化投资环境
北青报:您所在的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国门,产品远销海内外,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您认为应当如何更好地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葛炳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我国各类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前往投资兴业。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建议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合作水平。
具体而言,首先就是要加强政策引导,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比如,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和支持我国企业赴东南亚投资,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在双边层面,建议政府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更多的优惠措施,推动双边投资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为我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提供更为稳定和可靠的法律。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投资风险,建议建立更为精准的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培训,以提升企业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竞争力提升先从人才上下功夫
北青报:民营企业要顺利地“走出去”,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提升在海外的“硬实力”?
葛炳灶:这种竞争力的提升首先要从人才上下功夫。比如,可加大对企业赴东南亚投资的人才培训力度,不仅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培训,更应聚焦国际商务、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实战技能,提高员工的国际化素质。同时,鼓励企业与东南亚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双向技术交流平台,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了方便企业办事,优化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环境,可以建立综合性的企业赴东南亚投资的信息服务平台,集成各类资源,提供关于市场、法规、文化等多方面的及时、准确信息,协助企业更好地开展决策。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供图/受访者
声音
聚焦民营经济促进法公平、平等是关键词
我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这被视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定心丸”。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聚焦这一热点问题提出提案和建议。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公平”和“平等”是代表委员在建言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时提到的重要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民营经济立法要保障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建议相关立法为保障企业的发展靠市场自由选择提供法律依据,并在相关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数据、电力、电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激发企业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也提出,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阻碍民营经济发展,有损市场信心活力的因素,尤其在法规配套,市场准入、融资贷款、执法检查,指标考核,隐性壁垒、要素获取、营商环境等方面表现突出。民营经济促进法应尽力破除这些隐性壁垒。他建议民营经济促进法中规定国有重大投资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的最低份额,并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不得设置任何隐性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建议以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契机,明文规定禁止逐利性执法,禁止执法机关以罚款为手段搞创收,禁止用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经济纠纷,禁止争抢有罚没收益案件的管辖权等,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人身财产权益。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监督机制,明确执法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对违法逐利性执法行为严肃问责,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文/本报记者张月朦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