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782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到2035年,国内或将有上亿的肥胖人群
02、“一胖胖一窝”,这主要不是遗传导致的
03、肥胖的背后,极有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
04、预防肥胖,但也要警惕过度减肥
此图为AI生成
01、到2035年,国内或将有上亿的肥胖人群
历史书上说,大概1万年前,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了“农耕社会”,远古祖先们从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走向了安定和温饱都有保证的幸福文明。
但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社会进步了,不代表所有东西都进步了。考古学发现,在农耕社会,因为主要食物是谷物,缺乏蛋白质,导致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比狩猎时代的更差,平均身高明显降低,还容易贫血、蛀牙。进入工业社会后,营养和健康条件有所改善,人类平均身高才逐渐提高。
现在很多国家、地区都进入了信息社会,不仅温饱已不是问题,甚至是物质过剩,很多人也不需再通过体力劳动维系生计。人类文明又进步了!
但同样的,信息社会的人类面临着新的健康问题,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就是——肥胖症。
今年3月,“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了的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下简称:《地图》)显示,2020-2035年之间,预计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人数年增长率为2.8%;青少年超重肥胖人数的年增长率为2.0%。
也就是说,我国超重/肥胖的人在不断增加,按照这种速率,到了2035年,我国5至19岁的人群中,高BMI人群的占比可能会达到72%,总人数将高达1.3亿。
而肥胖最直接的危害之一,就是会大大提高癌症、冠心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患病风险。这里的每一种疾病都是高致命率的健康杀手!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每年的5月11号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个“1”代表苗条。通俗地讲,这个日期的含义是“我要瘦”,这是不少超重/肥胖人士的心声。
02、“一胖胖一窝”,这主要不是遗传导致的
怎么衡量一个人到底属不属于超重/肥胖?
有些女性特别怕胖,明明身材苗条,却觉得自己胖,这种判断就并不科学。现在,国际上比较科学、主流的衡量指标是体质指数(BMI)。
BMI的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不适用于孕妇、肌肉特别发达人群)。也就是说,国内的成年人只要在这个范围内都算正常。
在我国,BMI指数达到或超过24的话,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的话,则被视为肥胖,临床中也称为肥胖症。这是一个症状学诊断。
临床认为,肥胖症的病因涉及多个因素,比如饮食过多,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尤其爱吃高糖高油的可口食物;又比如脂肪代谢紊乱致肥。
临床还认为,如果是单纯性肥胖症,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一方肥胖,其子女的肥胖率约为50%;如果父母都肥胖,那子女的肥胖率会上升到80%,家族聚集度非常明显。
不过,希望网友们不要过度把这个现象归因为“遗传”。肥胖症不是单基因疾病,在多基因研究方面也暂时没有结果。
即使它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很有可能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来进行的,即基因本身不发生变化,而是“基因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这种所谓的遗传会受到后天很多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这种遗传方式是可逆的。就算家族里有肥胖体质的遗传因素,人们也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来逆转。在生活中,父母肥胖,但孩子很自律、很健康苗条的真实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不必担心所谓的“肥胖遗传因素”。
那为什么很多家庭“一胖胖一窝”呢?这往往父母的错误示范,导致一家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都不健康有关。
试想想,如果父母自己就爱吃高糖、高盐、高油的东西,孩子很难不受影响。本来,这些食物吃起来就让人开心,本质上是糖成瘾(sugar addition),如果父母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吃,甚至跟孩子一起吃,那孩子肯定难以自控。久而久之,孩子吃上瘾了,体型也越来越胖,运动也就越来越吃力,自然就不爱动了。
还有,现代发达的农业、工业让糖无比容易获得,饮料、甜品随处可见。最典型的是奶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青少年、年轻人爱喝奶茶,情绪低落、焦虑的时候,吸一大口香甜的奶茶,心情会明显好一些。这是因为大部分奶茶的含糖量很高,能让大脑产生多巴胺,人感到开心。
如果经常喝奶茶,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出现糖成瘾(sugar addition),一两天不喝心里就痒痒的。现在满大街都是各种品牌的奶茶店,如果大家对此缺乏理性觉察的话,很容易抵抗不住诱惑,付出健康的代价。
所以,超重/肥胖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后天因素,跟过度进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03、肥胖的背后,极有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
其实,很多肥胖人士也知道肥胖对身体不好,平常应该要少吃多动,如果能瘦下去,不但人变得有魅力了,关键是能活得更健康。
道理他们都懂,但他们就是忍不住过度进食,甚至是暴饮暴食。就像有酒精依赖、毒品成瘾的人,他们也知道过度喝酒和吸毒有害健康,但就是难以自控。
所以,如果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肥胖”形成原因的话,这里面有很大的精神心理因素,很多肥胖的人其实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以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因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导致孩子对“进食”形成了强烈的兴奋感和冲动,也就是“心瘾”,导致他们很容易暴饮暴食,体型发胖,甚至出现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等。
吃美食是一件开心、放松的事。但如果过度追求这种快乐的感觉,进食量超过了身体所需量,肥胖就逐渐产生了。所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养成“适量饮食”的意识和习惯。
可是,很多老人家以前饿过肚子,他们对“吃”的观念仍非常传统,认为孩子“能吃是福”,孩子吃得多、长得胖就是健壮、有福气。他们变着花样给孩子提供各种好吃的,不断鼓励孩子多吃,反复过度夸奖,“宝宝这么能吃,真棒!继续吃!”
这种行为其实很危险,很容易让孩子对进食形成“心理渴求”,一想到吃就兴奋,然后食欲趋于失控,并尤其爱吃甜食、油炸等不健康的食物。
比如有一位患者小玲,她从小就被姥姥夸赞能吃、身体棒。有一次她一口气吃了12个肉包子,撑得走不动了,但她还想吃。姥姥立马递过来两个,说:“想吃就吃!能吃就是棒!”
后来,小玲罹患了神经性贪食症,但又怕胖,每次吃完后就忍不住催吐,身体严重受损。
还有一位患者思敏也有类似的经历。她上小学时,外婆接她放学,经常一看到她就给她塞吃的,各式奶油面包、蛋糕等。
思敏一边走一边吃,特别开心,一下子能吃好几个。外婆不但不阻止,反而很欣慰,下次甚至会准备更多。长大后,思敏罹患了暴食障碍,对自己的肥胖身材非常自卑,还引发了抑郁发作。
所以,希望父母、老人们对这个隐患要加强意识。在现在的繁荣中国,能吃已经不是福了,合理饮食、心身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千万不要在无意中把孩子“养”胖了才开始后悔,此时孩子要减重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实,很多人虽然没有到达暴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的地步,但也总是管不住嘴、吃太多,这背后也是对进食的“心理渴求”,当然,很大程度本质上还是糖成瘾,这有不小的隐患。希望这部分人能加强自我觉察。
第二种,个体长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情绪问题,甚至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他们把暴饮暴食当成了释放压力的手段,导致肥胖。
进食会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尤其是吃甜食、香辣食物。心情不好时来根雪糕、来块巧克力,或者约朋友吃一顿麻辣火锅,都有助于缓解情绪。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
而对于有严重情绪问题、又缺乏健康积极的解压手段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过度依赖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尤其是每当焦虑、失落时就特别想吃甜的。他们甚至有“糖成瘾”的症状,一天不吃就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无精打采,这是明显的戒断症状。
还有,有的人发现自己读书时身材苗条,怎么吃都不胖,但工作以后,明明每天累得要死,总是错过饭点,却迅速发胖。有人把这叫做“过劳肥胖”。
这其实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长期压力太大引发激素失调,身体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三餐不定时,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长期坐着工作,缺乏运动……
可除此之外,精神心理因素仍然是很大因素。比如工作和生活缺乏幸福感、充实感,也缺乏健康的解压方式,结束一天繁重而压抑的工作之后,总是忍不住大吃一顿释放压力。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有些女性遭受严重性侵后,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继发抑郁发作。她们还可能会出现一种错误的认知:都是我长得太漂亮了,才会遭遇这种悲剧。于是,她们暴饮暴食,故意把自己吃胖,令自己失去魅力。
第三种,药物或其它疾病导致体内激素失衡,食欲亢进,进而发胖。
比如上面提到的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如果他们服用精神科药物,有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比如奥氮平、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往往会导致嗜睡、食欲亢进,患者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体型迅速长胖。
如果患者得病后精力减退,不愿出门,整天宅在家里,那就更容易发胖了。很多患者父母说,“我的孩子服药后,就像吹气球一样,一个月内长了20斤!”
很多患者本来就不自信,看着自己日益肥胖的身形,他们会更加自卑,更容易遭到外界的嘲笑和排挤,形成二次心理伤害,情绪症状就会更严重。如果他们本来就通过暴饮暴食来释放压力的话,这种行为也很可能进一步加重。
但他们找精神科大夫复诊时,大夫发现孩子的情绪症状更严重了,反而有可能加大药量,药物副作用就更加明显,发胖更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积极跟大夫沟通,尝试使用副作用更轻微的精神科药物,缓解孩子的肥胖问题。
还有的人罹患了内分泌疾病或某种躯体疾病,从而导致肥胖。这属于躯体疾病继发的肥胖。
比如,库欣综合征会引起“满月脸 ”,其症状会表现为面如满月、皮肤发红、皮肤紫纹、常伴痤疮和水牛背等等。
而且,库欣综合征会引发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皮质醇激素,使身体存储的脂肪增加,特别是在面部区域。
再加上,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代谢率降低,脂肪在身体内的消耗减少,所以患者会出现面部肿胀、后背和锁骨上脂肪垫增厚等等,使患者看起来非常肥胖。
另外,有些患者因患上了某些躯体疾病,不得不服用激素类药物,也会导致肥胖。
临床上,因为躯体疾病服用激素类药物而引发肥胖是比较常见的,对于这种情况,先解决躯体疾病是根本,肥胖的问题会随着躯体疾病的缓解而缓解,患者千万不能因为害怕长胖而拒绝治疗。当然,在接受治疗的期间,也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让体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如果某些躯体疾病的病因研究进入死胡同,无法为患者提供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案的话,建议科研人员可以尝试往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研究,说不定能够有新的突破,帮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
04、预防肥胖,但也要警惕过度减肥
总的来说,肥胖不但是身体上的不健康,往往也预示着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或隐患,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肥胖,可以先使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调整。可如果用了很多办法,调整效果都不明显,可以及时到医院就诊。你可以挂内分泌科、营养科,也可以留意身边的医院是否有“生活方式医学门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意识到很多疾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国内的福建、深圳、广州、西安等地的大医院陆续设立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和门诊。
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基于循证证据,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生活方式病因,从营养、行为方式、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生活方式医学干预,达到预防、治疗、康复等目的。
当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希望父母们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而理性的生活观念,避免体型超重/肥胖。比如日常饮食生活以低盐、低脂、低碳食物为主,闲暇时间多让孩子运动、做家务,父母也一起参与,一家人互相打气,更容易坚持下去。
我生活在广州,当地人在饮食方面就特别健康。因为食材丰富而新鲜,粤菜十分清淡,追求原汁原味。当地人还喜欢饭前先喝一碗汤,既暖了胃,又能让胃得到一定的填充,避免后续过度进食。
除了预防肥胖之外,父母也要预防孩子走另一个极端,过度追求瘦削,过度节食,这有可能发展至神经性厌食症。
网络社交媒体上“以瘦为美”的亚文化非常盛行,很多女性追求“骨感美”,“要瘦成一道闪电”、“要么瘦,要么死”。这其实是一种畸形审美,更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之前有一则新闻,一位少女为了减肥,近50天不进食、只喝水,导致身高165厘米的她瘦得只有24.8公斤,生命危在旦夕。她被紧急送医,但最终还是抢救无效而去世了。
希望这部分女性要意识到,过度节食和减肥很有可能危及生命!真正的美,应该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
最后,希望大众能够用友善的态度和目光对待超重/肥胖人士,别议论、嘲笑、揶揄他们的身材。这部分人群在体型方面往往比较敏感,有可能别人只是开个玩笑,他们也会觉得很受伤。
如果他们反复遭遇歧视的眼光和评论,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社交恐惧症、躯体变形障碍,甚至出现人格障碍的风险都会非常高!
要是我们想善意地针对他们的体型提合理建议,一定要在双方关系比较好的前提下,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在科学减肥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