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志#每个人都有逆境和顺境,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人身处逆境时,总能绝地反击,很快走出灰暗的人生,而有的人本来在顺境中,却一味享受安逸,最终步入黑暗的尽头。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逆境和顺境总能相互转化。晚清名臣曾国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他的处世哲学:身处逆境时,如果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出现两个征兆,就意味着好运开始了。
一、事业停滞不前的时候,要能随遇而安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有理想,却找不到实施的地方。曾国藩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实习期满后,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当一个人考中进士,必须得到皇帝的面试后,才能封为一定官职。
可清朝的官场十分黑暗,曾国藩虽然学富五车,但没有银子收买吏部的官员,遭到百般刁难,无论他如何央求,也都没有人带他去见皇帝。
考中进士后,所有的考生必须在吏部进行备案,并由吏部官员安排进宫时间。
曾国藩虽然心情郁闷,但地位卑微,只好任由吏部官员捉弄。
在等待皇帝面试的日子里,曾国藩过起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既然自己不能去左右吏部的官员,就任其发展吧,总之,自己是一个进士,早晚会等到皇帝面试的一天。
吏部的官员见曾国藩实在拿不出银子,在拖了整整半年时间后,才很不情愿地带曾国藩去见皇帝。
在等待皇帝面试这段时间里,曾国藩虽然对吏部的官员有抱怨,但并没有沉沦,而是将大清律法背得滚瓜烂熟,并系统地学习了《麻衣神相》、《冰鉴》等著作,将自己认人识人的技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果然,道光皇帝在面试曾国藩时,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并将他留在京城任职。成了当时唯一留在京城的进士。
二、负债累累的时候,要能放得下
从古至今,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遭遇就不同,尤其一个人在负债累累,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曾国藩30多岁的时候,刚刚入朝为官,俸禄很低,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加上自己20多年来,四处拜师求学,多次来往京城参加会试,花费巨大,家里早已无力承担。
而曾国藩一个人身处京城,举目无亲,无论是租房、吃饭等都需要大笔银子支出,无奈之下,他只好向随处可见的钱庄借高利贷。
按照曾国藩的预算,自己在翰林院成为一名七品检讨官员后,每年的俸禄有45两银子,只等自己的俸禄发放后,就能归还钱庄所借的40两银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曾国藩上任没多久,就因为自己的博学而遭到同僚嫉妒,并被心胸狭窄的上司在道光皇帝面前告了一状,诬陷他“办事糊涂、与同僚矛盾重重”等而遭到革职。
清朝时期,官员被革职,其一切俸禄和待遇也就终止。而此时,钱庄开始对他进行猛烈逼债,当年除夕夜,曾国藩被钱庄逼得走投无路,一个人躲藏在租住的客栈里,任凭催债人如何敲门、辱骂,他就是不开。
当时,曾国藩所借的高利贷连本带利,已经暴涨到450两银子。自己身无分文,一时半会是还不上了。他虽然向钱庄解释,只等自己经济状况好转后,就立即归还,可钱庄并不听他的理由,就要他立地生财。
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好任凭钱庄逼债,再也不去管了。每次反正就是一句话:银子暂时没有,但只要有了银子,就一定分文不少归还。
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曾国藩彻底放下,将更多心思放花在东山再起的机会后,后来,得到了军机大臣穆彰阿赏识,对他大肆进行提拔,成了朝廷一名五品官员,这才还清高利贷。
曾国藩认为,如果为负债所累,就会让自己处于郁闷之中,唯有放下,找到更好的机会,才能最终还清债务,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