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联合国大会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到:“如果新加坡明天消失,世界或许还是会照常运作。”
第一次听到堂堂一国总理讲出这句话时,连笔者都觉得颇具夸张意味,像是在自谦。
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毗邻重要海上枢纽马六甲海峡,经济贸易繁盛,国际合作频繁,如果消失,怎可能无声无息。随着近期印度疫情的爆发,令笔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李显龙总理表达的初衷,绝不是在自谦,而是身为小国深深的危机感。
李显龙
一、吾为蝼蚁,怎可撼春山
2021年4月,印度疫情爆发,4月25日,单日新增349691例确诊病例,死亡以迅猛洪流之势弥漫印度上空。而就是在如此汹涌的情况之下,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
经济脉搏稳健跳动,社会秩序井井有条,印度疫情的标题在报纸、新闻头条上涌现,人们为印度的不幸而嗟叹几声,依旧继续自己的生活。
原本在印度工厂生产的机器、芯片,又迅速找到了新的代工厂,原本计划去一睹绵长的恒河,肃穆典雅的泰姬陵,又将目光移向了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斯里兰卡,旅游胜地马尔代夫。
没有核心竞争力,你便不是无可替代。印度并不是时代车轮上的关键轴承,因而在患难时,也无法刹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众所周知,印度人口众多,医疗条件严重滞后,卫生意识严重不足,贫富差距极大,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显而易见,印度的倾塌,更像是物竞天择。此时的印度,正走向被淘汰的命运。
如今的世界仿佛存在两极,印度独自在一极艰难度日,走向淘汰,另一极仍旧如同陀螺般定速旋转,稳步发展,欣欣向荣。
可谁又能断言,未来的新加坡不会沦为今日之印度?
二、小国危机的历史由来
1.英国殖民统治
新加坡早在襁褓之中时,便名存实亡,被英国纳入麾下,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莱佛士垂涎新加坡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仅有不足百人的新加坡签订协议,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对于新加坡这片弹丸之地,英国殖民者甚至无需发动战争,便让新加坡迅速“消失”,变成了英国的一部分。在贪婪的殖民者面前,作为小国,无权自卫。
2.日军攻占新加坡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紧接着便对新加坡发起空袭,几天后,日军开始轰炸英军在新加坡驻地,与此同时前线地面部队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流离失所。英方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短短70天,便宣布投降,新加坡陷入日本的统治阴影下。
在战争面前,作为小国的新加坡,无力抗争,唯有顺从。
3.英方再次殖民
原以为日军的溃败将还新加坡以独立,以自由。经历了艰难贫困,民不聊生的苦苦煎熬,黎明破晓后,却仍是一片死寂般的黑暗。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9月12日随着英国东南亚指挥部总司令蒙巴顿与日本陆军大将板垣征四郎受降仪式的举行,新加坡再次恢复英国的殖民统治。
历史的长河中,殖民和战争一次又一次警示着新加坡,弱势小国的命运只有屈从和挨打。
三、小国危机的近代演绎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作为人民行动党自治邦政府总理的李光耀,对于国内百废待兴的发展短板十分明确,他明白新加坡虽然交通便利,但面积狭小,蓄能不足;加之资源贫乏,没有强有力的大国援手,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想要发展壮大难上加难。
因此,他选中了邻国马来西亚,希望达成合作。但马来西亚的领袖并不欢迎新加坡的加入,他担心新加坡合并后涌入的华人会影响自己的政权稳固。为此,李光耀多次面谈无果。
最终在英国联邦关系部大臣桑迪斯的帮助下,英国议会施加压力,成功使得马来西亚方面接受新加坡。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西亚“国父”东古达成协议,新马正式合并。
而协议的签署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的真正接纳,大国与小国之间仍旧阶层赫然,壁垒森严。
随后马来西亚方颁布一系列对于新加坡的压迫政策令其不堪重负。同时政府开始对新加坡的华商征收重税,限制他们往马来西亚地区销售商品。不仅是经济压制,各民族间冲突不断,新政府和马来人都非常敌视新加坡人。
马来西亚政府里的反对派对李光耀处处打击,人民反对李光耀的呼声也此起彼伏,此时的新加坡步履维艰。最终 新加坡被踢出了马来西亚联邦,李光耀多年所做的努力也付之东流,在新加坡被迫独立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潸然泪下。
弱国无外交,哪怕多方借力成功融入大国队伍,也并不能被真正接纳,小国最终也只有被驱逐的命运。
四、小国危机的关键转折
被迫独立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带领下,不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终于开始发展起来。
语言是多边经济与贸易的敲门砖,李光耀意识到发展经济的前提,必须是统一语言。他眼光长远,见解独到,在明确当前大形势之下,战后的亚洲国家更加专注自我发展,普遍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均坚持本国语言。这也正是新加坡追上时代步伐的独特优势和大好时机。
李光耀并未以占新加坡人口高达百分之七十华人的汉语为国语,而是选择了英语。
当时经济更加繁荣的西方国家,也毫无例外地考虑到了新加坡良好的英语基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开展经济贸易的首选地。掌握了核心竞争力的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
历史的车轮从不因跌倒的蝼蚁而止步不前,没有非我不可的独特锋芒,便随时有被遗弃的可能。掌握了核心竞争力,便将是独一无二的轴承,在世界舞台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五、依旧危机四伏的新加坡
随着亚洲各国不断拓展多边外交,开展文化交流,注重教育事业发展,英语不再成为新加坡的独特优势所在,经济上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
1997年,泰铢暴跌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日本、香港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牵涉各国经济很快出现滑坡,甚至出现令人惊奇的负增长。
新加坡虽然拥有基础的产业基地,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抗风险能力,综合国力稳健,但新加坡腹地面积狭小,毕竟依靠开放型经济作为支撑,与各个国家经济来往密切,在合作国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动后,其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1998 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5%,与1997 年的7.8%相比,下降了一大截,处于1985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
新加坡经济遭受重创,这也再次彰显了小国由于其被国土面积限制的产业发展,导致经济弹性弱,如同海上孤舟,在经济危机的浪潮面前不堪一击。
由此可见,小国在战争、外交、经济方面都具有天然的弱势性和敏感性,也再次印证了李显龙总理的话,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小国而停摆。
六、小国的自我拯救
在应对战争方面,为保障战略要地马六甲海峡,新加坡针对性提升海军作战能力有效地封控海峡。2004年伊始,新加坡加强国防建设,为海军装备隐身导弹护卫舰、世界领先级别舰载直升机等新式军备。
其次,结合本国独特地理结构,大力调整空军装备构成,以便及时监控马六甲海峡附近空域的情况。在外交方面,新加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与其他区域国家构建紧密合作体。
一方面,新加坡积极同东南亚国家开展外交合作,搭建多边平台,成为国际合作的桥梁和传声筒;另一方面,新加坡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合作培训陆军,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经验。
中国与新加坡在政治、经贸等方面自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加坡加入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也持续增长。
在经济方面,不断增强本国企业竞争力,降低营业成本,减少赋税,推出本地企业融资计划、本地企业技术援助计划、技能再发展计划等措施,并针对性提供政府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创新,积极发展教育,引进先进技术理念以及优秀人才,致力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得电子工业、金融业、旅游业成为新加坡支柱产业。
小国是命运的安排,而新加坡要做的便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桎梏,奋勇抗争。未来不可预知,但唯有不断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方可与时俱进,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