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校长胡适在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致辞,谈到,美国的天空比中国的更蓝,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更圆。
校长这样的话,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一个名满全国的大文豪,为何在公众场合说出那样不合时宜的话?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胡适提倡白话文,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这样一位公然“崇洋媚外“的文人,他如何担得起中国文艺复兴的领导责任?他崇洋媚外,他说全盘西化。
文化人们的崇洋媚外
近代的中国,遭遇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人民天府上国的泡沫幻想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碎了梦想。中国人这才从闭关锁国中挣扎出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根本无法与西方列强相抗衡,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这次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早就已经在世界上落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中国大地急切地需要一场巨大的变革。
从技术革新到体制革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大地上仁人志士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是变革的探索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变革科技和军事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变革政治制度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也没有马上站起来。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开始思考,究竟如何变革,才能真正的挽救中国。
此时,以鲁迅、胡适为首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将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理由,全部归因到中国的文化。西学为用是不够的,要全面西化。
胡适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学识渊博,也有着极其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们在国内开设《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就是希望通过文字,能让更多的中国人觉醒,参与到变革中去。
毫无疑问,改造的过程是要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彻底打破,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这相当于全面承认,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文化基石的传统是落后的,完全比不上西方的体制和文化。在心里全面认同,是以一个被压迫的民族一员的身份,完全放弃自己骨子里源远流长的文化,向另外一个文化屈服。这是文化上彻彻底底的“崇洋媚外”。
清政府末期,中国人民虽然在军事上已经完全臣服于西方列强,但是中国人没有怀疑自己的文化。而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交通、交通、通讯、文化出版方面的发展,民国时期,崇洋媚外的风气已经从文化上全面传导到整个精英阶层。
举例来说,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汉字历经几千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民国初年,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竟然公然支持“废除汉字”,其中就包括鲁迅和胡适。
为了赶上西方社会发展的脚步,民国的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应该全盘学习西方,充分接受现代文明,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军事力量和民主思想上。这是一种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的全面向西方臣服,是另外一种的崇洋媚外。
胡适思想的渊源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徳先生”和“赛先生”大旗。有着强烈爱国心的胡适在变革失败后,在重新转换思路时,新青年的几位领头人出现了分歧。
与转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不同,胡适仍然接受自己原来的道路——全面西化胡适认为,只有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观念,传统道德,提倡一切西方的新事物,才能彻底挽救中国。
在胡适的眼中,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甚至包括语言和文字,毫无价值,是中国走向富强道路的绊脚石,应该全面抛弃。作为民国精英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胡适想要通过全盘西化的方式救国,他的这种思想的来源与胡适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胡适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代人,站在时代的交际点上,见证了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变革,见证了国家处于水深火热,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变革脚步。而作为时代的精英,胡适等人远赴重洋,向西方学习,为能彻底改变中国而奔赴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
胡适这一代人,已经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前往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学习深造。从胡适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到他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农学系读书,再到胡适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胡适在美国生活学习了近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胡适全面接触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直接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
当时的美国,处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与国内的积贫积弱相比,确实两者差距比较大。中年后,胡适又作为驻外大使在美国呆了七年。晚年时,又在美国定居长达十年之久。
如此算下来,胡适的一生,在美国的时间有15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定居美国的日子里,胡适对美国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了解。
一方面看到中国发展的缓慢和落后,另外一方面又看到美国人民生活的状态,两者极端的对比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别,对美国生活在国内的对比下有了极大的羡慕和赞美之情。
这种差距让胡适对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彻底的否定。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坚持要全盘西化,反而走了极端。
每一种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都是有历史渊源和背景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无论是哪种制度,想要彻底地割裂掉原来的历史都是不现实的。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对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任何一次改革都是要进行舍弃和选择,这需要极大的智慧。选择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刀切,反而是不负责任,愚蠢的表现。
胡适主张,中国要想全面转变为现代文明,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民主等方面,要想全面转变,首先要承认,自己不如西方国家,而且不仅要承认在科学技术、军事力量上不如他们,还要承认,在政治、道德和文化上都不如他们。这是一种全面的低头。
从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角度来看,胡适所提出的全面西化是思想是为了救国救民,从而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但是这种革命,却是一条剑走偏锋的文化道路,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有一些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瑰宝,也是历史赐给中国人民的礼物。流淌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内容是无法割舍的。从这个角度讲,胡适的主张必然失败。
但是胡适的25年旅美经历让这位文豪对西方的全面赞扬,从而使胡适对中国文化和传统常常忽视,如果转换一下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做出来很大的贡献,但他对美国的极度推崇和崇洋媚外也确实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