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和必然趋势。在教育界看来,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能够落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能够在一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起来、用得好、能见成效。江浙沪地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真实进展如何?
在今天(7月6日)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 上,《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发布。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项目组以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和学、教、管、评四个维度为经纬,对以江、浙、沪十个地区、百所学校、近万名教师、校长展开调研。
报告显示,江、浙、沪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指数为53,校长指数为70,江、浙、沪三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发展指数分别为:43、46、67,校长发展指数分别为:70、59、78,两省一市小、初、高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是56、55、49,校长发展指数为:73、64和68。在教、学、管、评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学场景的数字化发展指数为62,管理场景为56,评价场景为51,学习场景为45,理科、文科、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为:55、49、57、55。结合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校长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明显高于教师,教学管评中“教”的指数最高。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关键指标是“人机协同水平”,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人群。根据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教师和校长的开放性意见,教师和校长普遍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持积极欢迎态度,认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优化课堂与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期望值、促进教育公平、拉进师生距离等方面。
不过,在点赞之余,也有部分教师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给出了负面评价,主要是认为存在“形式主义”“效果不显著”“数字化制造焦虑”等现象。教师们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担忧包括:不利于视力,信息冗余太多、平台太多,出故障的概率较高、增加教师负担等。校长和教师们期待,数字化技术可以“更智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切实减轻师生负担,适用为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防止盲目上项目”。此外,他们也呼吁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使得资源更加丰富、开放、便捷,为教师提供更大力度的数字化培训与指导等。
当日,“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在华东师大的倡议下正式成立。首批联盟校就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以外)。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期待未来依托“千校联盟”这个开放、共享、互促的联盟平台,学校在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大中小学联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开展更多有益探索,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贡献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作者:吴金娇
文:吴金娇 图: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