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rady
责任编辑 / Flora
近期,深圳市厚德书院因面临倒闭困境而登上行业热搜。据悉该校曾是深圳优质民办高中,办学成绩也不错,出过康奈尔、伯克利等名校录取。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深圳2024年倒闭的唯一一所国际化学校。早在上半年,深圳某国际学校召集家长会,宣布因运营资金等原因,下学期将停止办学。从国家治理民办教育和培训类国际高中以来,深圳暴雷和关停的国际化学校仍在不断上演。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何关停的国际化学校总发生在深圳。
国际化学校关停潮笼罩深圳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及教育对外开放的高地,国际教育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近十年来其新增国际化学校一直居于我国前列。
据新学说不完全统计,深圳自1988年成立首所国际化学校深圳市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来,截至2021年12月,深圳共有69所国际化学校。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各学校官网
尤其从2011年开始后,深圳国际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2012-2021年的十年间,深圳国际化学校数量新增了36所。这一期间,大量资本涌入深圳国际教育市场,不仅学校类型齐全,课程丰富,其入驻的中外品牌更是呈现多元化态势。
该期间,不乏贝赛思、道尔顿、哈罗、曼彻斯通城堡、坎特伯雷国王学校等各大国外教育品牌,也不乏枫叶等国内知名教育品牌的入驻。
直至2021年,深圳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拐点出现,每年均有多所国际化学校终止运营。据新学说国际学校数据库显示,截止于2023年10月,深圳已从原来的69所跌到56所。
也就是说,短短两年间深圳消失了十多所国际化学校。这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国际化学校的总量。
制表新学说,如有错漏欢迎留言指出
从深圳这些消失的国际化学校停办原因看,在时间线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梳理相关停办学校的案例便可发现,在2021-2022年间,深圳停办的国际化学校主要受政策规范或违规办学导致。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此情形下,未获得办学许可的国际化学校存在着停办风险。
2023年尤其进入2024年以来,深圳国际化学校停办的原因则更为纷繁复杂,既有招生数量缩减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存在运营管理不善等系列问题。
例如据悉,深圳厚德书院是由于出现资金周转、工资发放和租金等方面的问题,投资人作为不当,导致学校出现面临关停的境地;同时该校学校管理上校长更换频频,据家长表示,学校办学不到八年却换过8任校长,管理比较混乱。
爆雷学校总发生在深圳的原因
如果说2023年前深圳国际学校频发爆雷事件,主要因国家政策调整,部分学校因无法获得民办资质或违规办学,只能无奈退出。在2023年后,深圳为何合规办学的“关停”事件仍频频发生?
01
生源不足难以维持长期运营
生源是学校长期生存运营的生命线和防线。从目前统计看,生源不足是国际学校难以长期维持运营的原因。
随着新生人口的减少,生源危机率先冲击幼儿园。不止深圳,幼儿园数量减少在全国已成为普遍现象。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民办幼儿园16.05万所,比上年减少6213所,成为幼儿园减少的主体。
以深圳博石儿童中心为例,在适龄生源减少的大背景下,深圳博石儿童中心学费当时公布的是26万元/学年,加之幼儿园的师资和配套性价比不高,招收的生源不足以支撑学校的日常运营。最终,从开放至宣布关闭,时间仅历时一个多月。
招生人数少导致学校入不敷出,控制成本导致教学质量进一步下滑。问题无法解决,学校只能面临关闭。
在2023年招生季,深圳普通的国际学校招生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一些老牌名校也避免不了招生入学人数下降的事实。尽管选择国际学校的家庭并未减少,但校与校之间的竞争无疑在加剧。在合规办学的情况下,学校办学实力的差距对于招生结果愈加明显。在此情形下招生严重困难的学校,长此以往,其结果可想而知。
02
投资人资金管理不当等压垮学校
对于新建校或缺乏生源的学校来说,投资者的不当行为造成资金链短缺,往往也成为压垮学校的最后一根稻草。
深圳厚德书院的关停与邦德教育关系密不可分,该校背后投资人是邦德集团的创始人黄小羽。据华夏时报的报道,早在厚德书院出事前,邦德就出现了问题。天眼查显示其创始人自身风险提示高达154条,被执行金额高达3.6亿元。另一家旗下公司深圳市标杆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达3.59亿元。
换言之,投资人名下光欠款已高达了数亿元。
据了解,母公司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关闭了多家校区,陷入周转困难,为了自救而将手伸到了厚德书院。有知情人士称早在几年前换了校长和管理团队,并且将学校的钱大量抽走以填补漏洞。
投资人抽走大量办学资金的管理不当行为,使得学校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造成大批优秀教师流失,使得师资团队整体质量和家长满意度下降,进而出现大量学生转学乃至学校关停的情形。
03
深圳家庭教育选择更加务实和多元
疫情和社会变化也改变了深圳家长的未来预期和教育选择,其教育选择考虑也更为理性和多元。在经济遭遇震荡,深圳中产家庭纷纷考虑降本增效,一年还愿花20多万读个普通的国际化学校的家庭在减少。
首先,深圳市在大幅增加公办教育的供给。据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23年深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公办学校(园)1672所,比2022年增加107所,增长6.84%;民办学校(园)1268所,比2022年减少29所,下降2.24%。
另外从学费看,学生就算高中读公立国际部,一年十多万的学费也比民办国际化学校近20万的学费更有性价比。据新学说统计,深圳2023年公办学校国际部平均学费为11.2万,民办国际化学校平均学费为18.5万。
据统计,深圳市近几年公办学校录取率的走高,让许多家庭转回公立,或者在高中阶段选择读普高公办学校国际部。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连续四年走高,已从2019年的44.8%升至2022年的54.73%。深圳公办高中录取率的提升增加了家长选择,也对民办国际化学校构成了一定挤压之势。
从深圳多所停办的国际化学校来看,深圳一方面在强化民办国际化学校的规范办学,所淘汰的多为新开的或违规办学的学校;另一方面深圳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民办学校只有通过质量办学才有可能不被淘汰,脱颖而出。当然,深圳民办教育也存在新的可能。特色、优质的办学成为民办国际化学校的新要求。
新形势下,国家及各地提升了民办学校的门槛设置,要求规范和质量办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的运营管理。关于国际化学校管理的更多内容,新学说将于2024年第十届VIS国际教育发展大会11月24日的分会场《 管理与质量提升》,邀请多位资深国际化学校校长对学校管理话题进行深度探讨,解答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点击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