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做好“七个着力”,其中明确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纷纷成立国际传播中心,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职责使命,为助推我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在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探索中,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也存在思想认识不清、推进落实较慢、地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现结合襄阳推进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中的思考,从厘清五种认识入手,对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探讨交流。
第一种认识:国际传播并非只是央省媒体的事,地市级媒体
应该主动担当作为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国际传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2021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在实践中,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较早建立国际传播机构的中央级媒体不断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丰富成果。省级层面纷纷成立国际传播中心,如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2022年5月成立)、甘肃国际传播中心(2022年8月成立)、江苏广播电视台我苏国际传播中心(2023年7月成立)等。在全面推进媒体融合改革的过程中,地市级媒体结合地方特色,建设国际传播中心也成为普遍选择。襄阳市融媒体中心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揭牌,在改革方案中,加快建设襄阳国际传播中心成为重要内容。
6月12日至17日,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湖北襄阳举行。襄阳融媒体中心邀请在襄的外国留学生观看艺术展演,并通过拍摄个人vlog的方式在X、FaceBook、TikTok等进行传播。
国际传播中心纷纷组建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国际传播工作重心下移的现实需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等发表署名文章指出,2023年是中国国际传播资源推进立体化格局的成形之年,面对国际传播地方化的时势,各地更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国际传播建设,立足并挖掘自身特有的文化、经济、地理等资源,以地方之力积极贡献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参与全球文化景观的塑造。
顺应国际传播重心下沉的趋势,在国际舞台上讲好襄阳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襄阳,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
第二种认识: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要善于整合力量、打通渠道,
建立上下贯通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襄阳的国际传播活动不断增多。在襄阳市委宣传部统筹下,襄阳市融媒体中心先后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襄阳四季》的拍摄制作,该片在10个国家播出,全球浏览量超过2亿人次;参与拍摄纪录片《知味襄阳之楚菜之味》,在湖北传媒周活动中被推介到日韩进行文化交流;《襄阳古城国旗飘扬》《保康龙坪民宿热》等一批优秀新闻图片被新华社英文法文频道、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刊发。
襄阳融媒体中心参与拍摄的纪录片《知味襄阳之楚菜之味》
地市级媒体国际传播的基础较为薄弱,推进工作落地见效要善于借力打力,建立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国际传播运行机制:一是善于借助央省媒体的前期成果,加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中国日报等合作,在国际传播上形成央、省、市、县联动的格局。二是建立国际传播市域联动机制。从市级层面构建国际传播大宣传格局,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外办、侨联、商务局、文旅局、对外友好协会等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国际传播工作、策划国际传播活动。三是组建国际传播人才联盟。吸纳市域内有外语专长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有志于国际传播的外籍人员,积极参与内容策划、采编、制作、传播等工作。四是扩大国际传播“朋友圈”。以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和国际经贸活动为抓手,做好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渠道共享和信息互动。襄阳近年来已相继与全球16个国家的二十多个城市确定友好(交往)城市关系,2023年先后开展33批次对外交流和经贸洽谈活动,“朋友圈”的扩大让国际传播价值得以彰显。
第三种认识:国际传播要特色鲜明,
以地方的小故事小切口寻找传播的着力点突破点
梳理近年来各地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案例可以发现,生态、旅游、艺术、美食等都比较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通过小切口、小故事产生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襄阳有2800年的建城史,是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等的重要发源地。通过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把襄阳故事讲形象、讲生动。
襄阳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笔下的侠义之城。2018年10月30日,金庸逝世,襄阳媒体人组织金庸迷相聚襄阳古城墙,点亮蜡烛为金庸先生送行,图文、视频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发,为襄阳打上“有情有义襄阳城”的烙印;今年3月10日,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襄阳媒体人再次组织网友点亮蜡烛举行纪念活动,拍摄的中英文双语视频引发强烈反响,其中TikTok平台24小时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网友纷纷留言互动。“为金庸点亮一座城”策划让“侠义襄阳”声名远扬。
今年是金庸先生诞辰110周年。3月10日,襄阳融媒体中心组织网友点亮蜡烛举行纪念活动。该中心拍摄的中英文双语视频在TikTok等发布后,网友纷纷留言互动。
在近年来组织的境外记者采访活动中,“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汉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智圣诸葛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等都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题材。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正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切入点和引爆点。
第四种认识:要克服害怕出错心理,
善于掌握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话语体系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地方媒体来说是一道必答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是我们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大底气。我们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一方面,要第一时间抢占信息源,提升在国际舆论场的发声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并掌握海外社交平台生产运营规律,实现账号数量的合理增长和账号内容的质效提升。
襄阳市融媒体中心把快速构建国际传播矩阵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在X、TikTok等五大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融媒矩阵。同时,用好在襄的中华文化爱好者,用他们的语言做好襄阳故事的传播。今年端午假期,一则“襄阳景区保安大叔飙英语迎客”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爆火。视频中,一名新西兰网友打卡襄阳,偶遇襄阳保安大叔周荣杰正全程用英文介绍襄阳景点。这位新西兰网友将视频在YouTube上发布后引发热议,海外网友纷纷点赞襄阳、点赞中国式“扫地僧”。
今年端午假期,一则“襄阳景区保安大叔飙英语迎客”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爆火。
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正在成为各地国际传播采用的手法。如兰州黄河国际传播中心策划的《世界你好 我是兰州》短视频栏目,每一条短视频都以生活化的传播内容吸引海外受众关注。武汉国际传播中心今年打造的“文化传承在武汉”系列之《剧在武汉》(Showtime Wuhan)视频在海内外推出后迅速形成爆款,获得好评、点赞不断。
第五种认识:国际传播也是服务中心工作,
要树立内宣外宣一盘棋的理念
国际传播提升的是城市发展软实力,应从全球视野、国家站位、地方特色三者有机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数据显示,2023年襄阳进出口额占全年GDP的比重为7.6%,与上年同比增幅超20%,明显高于5.5%的GDP增速。做好国际传播,持续打造良好城市形象,将有助于襄阳与世界各地之间的招商引资、经贸往来、人员交往、文化交流。
要科学定位国际传播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做好国际传播就是服务中心工作的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要树立内宣外宣一体化推进的宣传理念,不能将国际传播简单看作内宣可有可无的补充。二者紧密联系,并日益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能引起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同样也会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得到热传。近年来,襄阳连续在春节制作“城市家书”,登上纽约、北京、上海等国内外都市户外大屏;策划制作H5《新春慰问信》,用英文、日文等多个版本向在襄外国友人、港澳同胞等传递春节祝福。这些都有效助推了国际交流合作。
兔年新春“中国襄阳China Xiangyang”脸书(Facebook)公共主页对襄阳2023年元宵节庆活动进行了3场全球直播,吸引了6万多名海外网友在线观看。
来源 新闻前哨
编辑 景诗瑶
二审 冯路玉
三审 陈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