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一直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黄浦区通过多方会商,结合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及街道的实践经验,在探索“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和实现长效管理、健全“菜篮子”网点建设方面深入发力,多项举措落地有声,用实际行动守好居民的“菜篮子”,切实将“家门口”暖心服务送进居民心里。
“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实现服务“零距离”
近年来,随着黄浦区区内旧改加速,部分“菜篮子”网点受影响,导致“买菜难”“买菜远”等问题成为包括瑞金二路街道在内的居民的一大困扰,尤其是老年居民。为缓解这一问题,区商务委积极协调各部门、淮海集团等国企资源,完善“菜篮子”网点布局,此前在多个路口设立临时菜点,并将主体责任落实到经营户,然而运营成本、供应品种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这一问题出发,冯渊等人大代表走访街道社区,广泛征集来自居民和居委会书记的意见,综合提出了“关于在黄浦区推广设立临时便民菜点”的建议。代表们针对生鲜点位较少、产品种类少、流动摊位采购体验不佳、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指出要从区级统一调度、建立社区菜点“密、全、便、惠”服务保障标准、加大便民菜点宣传力度、政府部门的菜点设立与管理、酌情调整补贴方面入手,营造临时便民菜点良好运营的有序环境,提升老年居民生活采购体验。
收到代表建议后,区商务委实地走访调研了“买菜难”诉求较为集中的瑞金二路街道、小东门街道、豫园街道,了解了“菜篮子”网点分布情况,发现“买菜难”需求较大,并主要集中在习惯于线下购买生鲜主副食品的中老年群体。
经过仔细研究,区商务委对代表提出的临时便民菜点相关建议进行了认真答复。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区商务委、瑞金二路街道携手淮海集团,决定在流动菜车、智慧微菜场、引导市场化业态补充等菜点形式上,选取“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这一更为可行的方法,为居民提供蔬菜供应服务。
在区商务委的统筹安排、相关街道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下,最终在瑞金二路、小东门及豫园街道分别设置了“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并以场地适宜、相对固定、依法合规三方面规范常态运营和长效管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居民的“买菜难”问题。
为进一步验证推广“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的可行性,区商务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属地街道持续关注现有点位运营情况,根据周边居民的需求动态调整,对点位的正常运营给予合理保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菜篮子”产品供应补盲点的“黄浦模式”。同时依托“零距离家园”工程建设等现有属地街道的资源,为黄浦居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蔬菜供应。
“菜篮子”体系建设,让“家门口”服务更便民
为进一步落实完善“菜篮子”供应体系,让中老年居民买菜更舒心,黄浦区也将加快落实“菜篮子”网点规划,做到“总量不减,资源可控”,同时按照标准化菜市场智慧升级目标、持续提升服务能级和水平,引导“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规范运营。
在落实“菜篮子”网点规划建设方面,区商务委将充分运用区“菜篮子”建设工作机制,加快网点建设落地速度,同时增加“开门办实事”环节,听取人大代表、居民多方建议,不断增强网点的实用性、便利性,加强“菜篮子”产品高质量供给能力。
菜场服务提升上,将以“市场管理提效、商户降本增效、政府调控有力、消费体验升级”为目标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试点增加配送功能等服务,让菜市场达到“管理标准化、交易数字化、服务便利化”,满足便民服务的需求。
“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的规范化设置、运营及管理方面,区商务委还将与相关部门、街道会商,制定《黄浦区“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工作机制》,促进“便民临时蔬菜供应点”规范运营。
此次办件答复得到了代表高度认可,也将进一步推动各方协同在传递民声、纾解民意上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十四五”期间,黄浦区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新典范”的目标,在各方的推动下,“菜篮子”建设、便民服务也将持续发展,共同创设人人便利、老年友好的社区服务点。
作者: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祝越
来源: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