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要是上帝赐于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
这段文字来源于夏洛蒂·勃朗特知名著作《简爱》,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亲密关系中的自卑以及与自卑的抗争。
或许你也有过这种体会:
心里喜欢着某个人,因自我感觉不够优秀,只敢远远地看着,不敢表露出来;
虽然有很爱很照顾自己的另一半,但总觉得条件配不上对方,无法尽情地投入;
总担心对方看到真正的自己后,会嫌弃地离开,每天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
易“吸渣”体质,每一段感情都非常投入、付出,但对方总是不珍惜,走不到最后;
……
你以为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漂亮、身材不够好、家庭条件一般……才会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受苦吗?
实际上并不是,是你的自卑感在作怪。它是你内在的一种卑微的心态,无论怎么说服自己,你都很难相信自己真的值得被喜欢,很难信任这段亲密关系是安全而稳固的。
01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能传代的东西,除了基因带来的身体上的优缺点,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优缺点。
注意,是“优缺点”而不是“缺点”,“原生家庭”在社会学领域中本来就是中性词。只是因为我们更排斥痛苦、负能量,才会格外关注它的负面。
我们是环境的产物,社会性的群体成员。家庭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家庭成员尤其是三观没有完全成型的孩子,又容易被家庭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偏见会带到社会,普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婚恋只是其中一部分。要解决婚姻、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避开原生家庭。
那么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响我们,导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如此自卑的呢?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看:
一、总被忽视和拒绝,导致自我怀疑
在亲密关系中感觉很自卑,其实是因为伪装的面具卸下,那个真实的,不被理解和接纳的自我逐渐暴露出来。
每个人都有两层自我,一个是真实的,不设防的自己。另一个是伪装的,察言观色的自己。
当我们在幼儿时期,跟父母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总是被忽视和拒绝,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偶尔透露真实想法,就被批评、指责、打压……那我们可能会形成一个悲观的预期:“真正的我,是不被别人喜欢的。”
所以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融入集体,我们会给真实的自我穿上一层厚厚的伪装:察言观色,迎合别人的期待,从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可能这样一个虚假,圆滑的自己,让我们很好地适应环境,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我们内心也有隐隐的恐惧:抛开这层假面,还会有人喜欢我吗?
这种恐惧在恋爱中会无限地放大。在和周围朋友相处时,人际距离没那么近,我们还能用圆滑的伪装包裹住真实的自己。而在边界消融,两颗心逐渐贴近的亲密关系中,情绪逐渐占据上风,我们再也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性来维持假面。
心里那个自卑,不讨人喜欢的小孩逐渐暴露出来。我们强烈地担心:他会喜欢那个真实的,不起眼的我吗?还是会像其他人一样不屑地离开?
距离的拉近激活了曾经付出信任又被深深伤害的恐惧。于是在喜欢的人面前,我们再次变成从前那个自我怀疑,缺乏价值感的小孩。
二、价值条件化
在亲密关系中感觉卑微,也有可能是价值条件化,认为只有足够好的自己才配得上这段感情。
当我们说:“我不值得你喜欢”时,其实是把双方的价值放在天平上称量。如果自己的条件不够好,或者对方的付出明显多于自己,我们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很想告诉另一半:“我何德何能被你爱?”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场景:家长对孩子说,这次考试达到九十分以上,你才算我的好孩子,才能得到一个新的玩具熊。
好像我们只有满足某种要求,某个条件,才配得上别人的爱和关心。亲密关系注入了太多功利的因素,仿佛变成一种等价交换,需要我们不断积累资本去换取。
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会逐渐习惯“付出,然后得到回报”的亲密关系模式,变得不敢奢求无条件的,纯粹的爱,更加习惯冰冷的,现实的人际关系。
而且看着周围同伴轻而易举地得到疼爱,而自己为了一句认可都要费尽心思,委屈、低人一等的观念在潜意识里慢慢扎根:“我是个糟糕的人,没资格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照顾。”
所以在感情中,我们只有为对方付出很多,牺牲很多,才敢开口去要求一些什么。
如果对方单纯地对我们好,不提要求不图回报,消极的自我观念就会跳出来指责我们:“你什么都没做,有什么资格享受这一切?”结果爱唤醒的是强烈的惶恐和不安。
三、来自父母自卑性的投射
亲密关系中的自卑,或许也是接受了太多自卑性的投射,习惯了用自己的弱小去衬托别人的权力感和控制感。
很多心理发展不够健康的父母,会希望自己一直被孩子依赖,能够成为他们永远的支柱。
如果爸爸妈妈需要让自己那么强大,那么无所不能,孩子只能把自己变得弱小,呈现出需要被照顾的状态,这样才能配合父母膨胀的心理。
而当我们习惯了这种不平等,缺乏力量感的关系模式,在和恋人相处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从前那一套照搬过来:摆出低姿态来讨好对方,通过满足他自我夸大的愿望来体现我们的价值。
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师资授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02
阿德勒心理治疗:超越自卑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他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三巨头”。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出生后依赖父母生活,对父母及整个世界产生自卑感。
如果孩子在与父母最初的互动中认为“环境是友好的,我是可爱的”,那么在今后,更容易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定位,认可发现自己的价值感。
他还认为人们不断改变的动力,同样也来自于自卑感。
在人生成长道路中为了克服这种自卑而持续努力并不断超越,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自卑感像是人们心理发展的能量池,当过低时人们会丧失自我努力的心理能量,但过高又会导致「自卑情结」,引起偏差行为。
因此超越自卑,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课题。
想要超越自卑,而不被自卑控制并影响我们的人生,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自己有哪些自卑的地方,努力拥有调控合宜的自卑感,不断理解自卑感的来源、人生的目标等。
阿德勒心理治疗就是这样一门专门研究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
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师资授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03
自卑如何成为超越的力量?
阿德勒强调要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来全面地理解。
阿德勒认为人们的性格是由其早年经历塑造而成的,所以想要全面认识一个人,就必须要沿着他走过的路来理解。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会成为当前的样子,与我们的原生家庭状态、父母教养方式、早期社会经验等等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想要理解一个人就需要在其社会背景下理解对方。
01
出生顺序对一个人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出生顺序对其影响是显著的。在家庭中,手足之间的排列顺序会影响每个人的心理位置。
举例来说,长子长女通常背负着父母的期待,成为父母的支持者,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发展为高度重视权力,也很可能发展出帮助他人的性格;
次子女(排在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存在很强的竞争压力,可能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或是成为兄弟姐妹之间的调解者。
老幺作为家中最受宠的孩子,不必承担过多责任,要么容易成为“失败者”,要么容易做自己成为“独特者”。
总之不同的出生顺序可能产生不同的性格影响。
02
自卑如何成为超越的力量?
阿德勒曾说“ to be human means to feel inferior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们会自卑,所以人们才有不断超越进步的空间,因为人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会自卑,那也就意味着 TA 丧失了追求成长的动力。所以自卑感是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心理能量,只不过人们需要把它调控在适宜的程度下。
影响调控自卑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阿德勒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制定出合适的生活目标,也就是个人对生活的期待,那么人们就能够经营健康的人生,不会过度受到自卑感的影响;但如果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目标制定得不切实际,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困境。
例如:“我要成为众人倾羡喝彩的焦点,人人都要喜欢我”,这种不适宜的目标就很容易让个体陷入心理困境中。
那么如何制定生活目标?个体需要从自己早年的经历中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目标、工作态度、价值观念等等,看到它形成的原因、过程,才有可能进一步作出转换。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转换的过程中个体需要面对解决内外部的各种阻碍,而这些阻碍绝不是能用“不愿意”来进行简单粗暴解释的。
如何做?如何引导?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阻碍?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三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
如果你喜欢阿德勒,并对阿德勒的经历和理论观点产生了共鸣,我邀请你进入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入门课中,更系统并立体地学习这门课程。
简单心理Uni邀请了美国阿德勒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霍丹青、北美阿德勒心理学学会(NASAP)专业认可资质 Diplomate 获得者Wes Wingett 博士、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NASAP)前任主席Jonathan Sperry 博士,共同研发了《阿德勒心理治疗系统入门》课程。
👇点击视频,观看课程精彩片段👇
课程内容视角全面
从哲学基础出发,涵盖整体论、现象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场域理论,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核心概念。
确保学员能够在多环境下应用所学知识。
👇上下滑动了解课程详情👇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计同样重视学员对临床技术的掌握。
包括五项生命挑战、四个干预阶段、家庭排列系统以及临床评估与干预等多项实用技能。
同时,为了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我们特别在课程中间设置了案例演示环节。
老师将亲自示范在实际案例中技能的具体使用。案例演示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保证所学技能在落地使用时的效果。
跟谁学?
北美阿德勒心理学学会(NASAP)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威阿德勒理论研究协会。
The NASAP Diplomate 是北美阿德勒心理学学会 NASAP 对其成员在阿德勒心理学最高专业认证。仅授予那些在阿德勒心理学领域表现出最高水平的专业成就和贡献的 NASAP 成员。
协会自 1952 年成立以来,70 年里仅 56 位学者获得此项殊荣。
本次我们邀请到的美方授课教师,Wes Wingett 博士都是北美阿德勒心理学学会(NASAP)专业认可资质 Diplomate 获得者,而 Jonathan Sperry 博士则是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NASAP)前任主席。
授课老师的专业性毋庸置疑!
👇上下滑动查看授课师资简介👇
你还可以得到什么
当然,为了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我们还配置了超值的配套服务。
>>双语字幕、中文音频、文字稿等丰富的学习资料全方位提供学习支持。
方便学员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回顾课程知识,让学习突破语言、设备、时间的局限。
>>专属作业、社群打卡学习、陪伴式教学,不间断激发学习灵感和动力
👇上下滑动了解详情👇
>>达到结业标准的学员可获得简单心理认证证书
《阿德勒心理治疗系统入门》
中美阿德勒老师联合授课
4大模块+13周课程+案例解析
定制习题+双语字幕+社群答疑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阿德勒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