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同玉
黑龙江省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知名学府,然而黑龙江省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上,却呈现出转化比例低、转化额度小的特点,甚至省外转化成交额是省内就地转化额的1.3倍。面对“墙内开花墙外香”,黑龙江省将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01
现状引人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黑龙江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姜同河说。
2021年到2023年,黑龙江省高校技术转让成交额37.81亿元,其中,省内成交额15.53亿元,占比为41%,多数项目转化额度较小,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姜同河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企业对成果需求不旺,需要高校帮助攻关的项目不多。另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也不足。黑龙江省的投融资机构、产业集团与社会资本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投资热情,政府和高校没有设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孵化缺少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率难以提高。
“缺少专业性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民盟黑龙江省委会副主委、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占峰说。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只有12所高校拥有技术转移机构,拥有率仅占15.3%。受限于认知水平、重视程度、编制等因素,大部分高校没有足够的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队伍服务能力也有待提高。
02
真诚建言献策
黑龙江省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姜同河认为,首先要扩大资源“融合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高校、企业及相关部门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选出重点项目进行孵化。依托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机会清单,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成果转化。
其次是支持高校联合地方政府、重点企业、投融资机构、产业集团与社会资本,共建中试熟化平台,为科技成果提供商业化潜力评价、投产前试验与试生产、投融资担保、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等服务,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
最后是发挥高校“头雁”等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贯穿于成果转化全过程,推动高校深入生产一线,解决企业需求。
“我们尤其要加强部门的‘协同力’,明确教育与科技、工信、金融等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贯通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之间的盲点,实现政产学研用金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姜同河表示。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长姚郁则建议,推动高校地市研究院、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友企业家联盟建设,推动区域内教育、人才、科技、行业、产业与服务资源共享,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03
期待更多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2023年8月18日,齐齐哈尔大学与中科立原(黑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发明专利《一种谷氨酸浓缩母液的常温脱盐以及资源化利用方法及其装置》专利权转让合同,合同金额达2000万元。
齐齐哈尔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阚伟介绍,此项科研成果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国谷氨酸母液高效处理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有效延长了生物产业链条。该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在当地建厂,目前,厂房已开工建设。
为了改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有局面,黑龙江省开展科研创新、成果孵化、就地转化,着力完善科研体系构建,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打造高校科研成果对接转化品牌,构建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努力打通校企衔接“最后一公里”。
“希望黑龙江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姜同河表示。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