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年的春天霍光得了重病,而且很严重,看上去是治不好的那种。
听说霍光重病,汉宣帝亲自去探望,并流下了滚滚热泪,看上去是情真意切。
霍光病逝,极尽哀荣。
霍光在临终之前上书汉宣帝,家兄霍去病早逝,我愿分出自己的3000户食邑给其孙霍山,并请陛下封他为列侯,以延续霍去病的祭祀。汉宣帝眉头都没皱一下就批准了,此外又授予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这等于是告诉霍光,您家的子孙我都会好好优待的,您就放心的安心的去吧。
看到这个旨意,霍光闭上了眼睛,终年约60岁,一代权臣就此落幕。
霍光了葬礼,汉宣帝不仅亲自吊唁,还给了他最高级别的安葬礼遇。操办葬礼的是朝廷命官,在墓地上一边负责日常工作,一边主持陵墓修建,并赏赐了大量贵重的陪葬品,按照帝王级别制造下葬的器具,征发河东、河南、河内三郡的士兵挖掘坟墓,陵墓上还修建了祠堂。
最了不得的是,霍光的葬礼完全是按照帝王的规格来操办的。霍光身穿金缕玉衣入殓,不仅有内官棺和外椁,墓穴中还有黄肠体凑,这些都是当时帝王才享有的待遇。霍光出殡之日,从长安到茂陵的路上,路边都站着神情肃穆、身材高大的禁卫军士兵送他最后一程。
等到陵墓的风土全部掩埋,汉宣帝又宣布赐霍光谥号宣成侯,并设置官员和300户人家为其守灵。总的来说,汉朝再也没有哪位大臣在身后之事上能与霍光比肩了。
不过,霍显觉得帝王的待遇都配不上老公,他私自将陵墓的规模扩大,汉宣帝对此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世如何评价霍光?
客观来说,霍光是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权臣,他能够达到权力之巅。起点全凭其兄长霍去病,但霍去病只是给了他一张通行证,后来全是他自己一步一步的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机器人一样的谨慎,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成为了托孤之臣,再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打败了上官桀、桑弘羊等竞争者,从而实现了大权独揽。
虽然挂着权臣这个具有贬义的称呼,不过比起其他的权臣,诸如董卓之类,霍光的形象还是相当正面和积极的,因为在治国理政上,他确实是成绩斐然。
对内,他收拾了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
霍光刚刚执政,就派人调查百姓疾苦和冤假错案,了解官吏的事实行为,对民间情况算是比较了解,因此颇多良政。通过盐铁之议,取消了民间争议较大的一些新经济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和皇室的开支,提拔有才之人,并多次招募贤良,减免税租,灵活调整交税的方式,发放粮食和种子,救济贫民,多次免除穷人的税收等。
对外,霍光一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强调和平,到了需要用兵的时候也绝不手软。
霍光派兵平定了西南地区的叛乱,又打败了匈奴和乌桓,威震草原。在他的打击下,匈奴对汉朝边关的威胁大大减轻。
因此班固对霍光的评价就很高了!
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在他执政的近20年时间当中,飞得太高太快,一度濒临危险的大汉王朝终于实现了软着陆,渐渐回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因此班固又说,霍光执政,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这简单的八个字其内涵却绝不简单,这是一个执政者能达到的完美境界。
霍光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他也倾其所能打造了在他看来完美的政治势力,还有自己的政治生涯。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一切都不完美。
霍光最大的问题,班固就直言不讳:
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即是指责霍光不读书,不明大局,他对于家族纵容过度,从而招致祸事。
不学亡术,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为一个著名的成语,不学无术。
霍光他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了。在废帝的时候还心虚地问此事世上是否有先例呢?
因为缺少文化知识,霍光不晓得,在他之前早已有许多显赫一时的掌权者,最终都是惨淡收场。而他的所作所为,正如司马光所言,权力欲望太强,太过于恋战,长期把持大权不还,又大肆培养亲信党羽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因此,霍光在踏上巅峰的时候,也亲手为自己以及家人制造了一颗定时炸弹!
就在霍光去世两年多,曾经权势滔天、无孔不入的霍家竟然被灭族,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着实是让人意外。
1000多年之后的司马光感慨说,汉宣帝是霍家扶持的皇帝,却将霍家满门抄斩,可见此人刻薄寡恩。
不知道司马光是不是忘了霍家对汉宣帝有恩,更有仇呢。面对杀死自己爱妻的仇家,又凭什么要求汉宣帝宽宏大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