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月24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宣布了多项增量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IMI财经观察”邀请了IMI特约评论员王永利和鄂志寰分别从央行降准降息政策出台的时点和力度、对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长期影响、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货币政策如何稳汇率以应对外部挑战等角度分析央行多项增量货币政策的影响。
01
如何看待此次央行降准降息政策出台的时点和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公开市场七天期逆回购利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此次下降20个点,从1.7%到1.5%,在市场化利率的机制下,将带动国内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带动中期借贷便利下调0.3%,预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也将随之下行0.2%-0.25%。
IMI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利认为:
首先,这是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修复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的需要。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就业和收入预期减弱仍在增强,房地产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和债务压力急剧,很多问题相互纠结,亟需采取一揽子有力度的宏观政策加以刺激和调节。
其次,面对多重因素相互纠结的复杂局面,重大政策出台必须仔细论证、稳中求进。避免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又引发其他方面更大的问题,至少需要保证新的政策利大于弊。比如,央行降低政策利率,在降低商业银行从央行拆借资金的利率的同时,也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存放央行资金的利率,对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率水平影响不大。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会减少借款人的负债成本,但商业银行有可能相应降低存款利率,减少存款人的利息收入。降息对借款人与存款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如果银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但银行原来吸收的定期存款等利率水平不能下调,意味着银行的利差就会缩小。房贷首付比例下调,也会使银行贷款风险比原来增大。这就需要央行对政策调整方案必须综合考量仔细论证,不能草率行事。正因如此,这次发布会上,潘功胜行长也特别强调:在政策调整的方案设计中,人民银行的技术团队经过多轮认真地量化分析评估,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总体上是中性的,银行的净息差将保持基本稳定。
再次,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还需要考虑对外影响,特别是资金跨境流动和汇率波动控制问题。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大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依赖度很高,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都会有很大影响,需要仔细把握,防止失控。
今年年初至7月24日,人民币在岸汇率一直处于贬值状态,美元对人民币从去年12月29日最低的7.0865,上升至7月24日最高的7.2776。之后,随着美国通胀和就业数据的下行,特别是前期就业数据的大幅下修,9月美元降息预期增强,人民币汇率逐步转升,9月20日美元最低7.0425。但在美元降息没有宣布之前,到底降多少仍充满争议,中国央行也不好冒然行事,只能等美元降息明确后,在据以安排自己政策调整的力度。这也是在美联储公告降息50个基点3天之后,中国央行即推出一揽子调控政策,既有普遍性的总量政策,也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政策,而且很多政策仍保留进一步调节余地的重要原因。
IMI特约评论员、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表示,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适时采取了降准、降息等操作。
从政策时点看,9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5.25%到5.50%降至4.75%至5.0%,降息50个基点,标志着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受控的背景下,正式启动货币宽松周期,以应对经济减速带来的劳动力市场转弱。
从政策力度看,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掣肘减弱,全球货币政策在更大范围、更深幅度上步入宽松周期,我国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适时采取了降准、降息等操作。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通胀、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情况等因素,本轮货币政策调整的力度较为可观,在金融市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未来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工具箱的功能,在防范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的同时,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0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期影响
9月24日发布会后,三大指数集体暴涨,各大板块全线拉升,上证指数强势收复2800点。截至收盘,沪指大涨4.15%,深证成指涨4.36%,创业板指涨5.54%。沪深两市成交额显著放大,两市交易额超过9700亿元,上涨股票数量超过5100只。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于7.0375,创出年内新高。
王永利认为,这反映出市场对央行推出的重大政策举措非常欢迎。这次政策调整一定会产生不小的积极作用,对此应增强信心。
但是,宏观政策调整仍然坚持稳中求进,主要目标是支持经济金融稳定增长、高质量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还需要根据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以及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实际变化,判断如何进一步调整举措和力度,不会一下子竭泽而渔、调节过头。同时,中国经济以及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问题的影响因素非常多,需要按照党的二十多三中全会决策,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以,不应寄希望此次政策出台后,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都能持续大幅反弹。
03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央行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稳定股市、提振信心,充分体现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增进宏观政策协同。在降准、降息政策考量上,央行的总量政策工具考虑到支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价格的温和回升;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业自身健康性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注重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永利表示,在货币脱离金属本位制,彻底转化成为国家信用货币之后,不再与任何具体实物锚定(无需任何具体锚定物),而是要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价值总额相互对应(货币总量伴随价值总额的变化而变化),摆脱实物货币供应不足的魔咒,在保证货币充分供应基础上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与价值通证的功能作用。由此,货币供应和货币总量就具有可调性灵活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道,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随着财富货币化、交易(包括大宗商品期货衍生品交易、房地产交易、股票交易、债券交易等)金融化的不断发展,以及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与赤字货币化的不断增强,各国宏观调控的重心越来越压到货币政策上。
在中国,这一趋势正在快速显现,包括央行前期已经明确要通过国债买卖与融通,有效调控国债收益率和长期利率水平,维护债券市场与未来预期的稳定,央行需要管控的领域越来越多,挑战也越来越大。对此要有充分认识,也更需要加强中央银行的自身建设以及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监管。
但无论如何,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仅靠货币政策解决不了所有经济社会问题,必须有国家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提供根本保障。
04
货币政策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应对外部挑战
近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明显缓解。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是过去几年中加息周期后的首次降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美元升值动能减弱。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收敛,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外部压力明显减轻。
鄂志寰指出,随着美联储启动降息,美元指数波动回落。截至9月18日,美元指数为100.94,较6月末下行4.63%,全球超过67%货币兑美元汇率摆脱贬值压力,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货币升值幅度居前,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根据IMF对全球经济的预测,主要经济体范围内中国的经济预期表现突出,基本面的因素有助于吸引外资及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美联储降息意味着中国企业美元融资成本下降,尤其是对外负债较多及出口型企业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由于美国本轮降息并非因经济深度衰退引发,可以带来利率敏感部门的修复,实现经济软着陆,对中国相关出口链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美国降息的政策变化引发了国际资本的重新布局,可能对新兴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应对外部环境挑战,以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美国降息后,部分国际资本可能回流新兴市场,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和市场便利度,积极增强对跨境资本的吸引力,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优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与舆论引导。
其次,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发布会、市场分析报告等方式,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国际大选、美联储降息等事件对市场的潜在影响,避免过度炒作和非理性操作。必要时,可以采取短期措施以防范资本的大规模流入或流出对市场造成的冲击,确保外汇市场的稳定。
最后,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避免汇率过度波动对进出口贸易和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继续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策划/撰稿:胡云清、刘泽楷
学术支持:朱霜霜、安然、魏唯
版面编辑|阎奕舟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