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道光皇帝被洋人吓得不轻,于是打着“朕因亿万生灵所系”不容有丝毫闪失的旗号,让耆英、伊里布等人去和英国人签订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赔了钱,还割了地。
道光之后,清政府的掌舵者更不惜地、惜钱,地也好,钱也罢,只要能够继续苟延残喘,继续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给的一点也不吝啬。
慈禧更是此中翘楚,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权力,钱,赔你个几千万上亿两白银又如何!地,割点给你又何妨!
外东北、库页岛、唐努乌梁海之地尽失,不可谓不沉痛。
晚清政府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地挥霍土地,原因便在于清朝早期的不断扩张,为道光、咸丰和慈禧三人留下了丰厚的家底让他们去败。
清朝鼎盛时期的版图达1316平方公里,比之明朝鼎盛时期的版图还多三百多平方公里,袁世凯迫使溥仪退位之时又在退位诏书上白纸黑字地写明“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由民国继承,这才让北洋政府及之后的政府得以在法理之上继承了清朝的完整版图,虽然至今仍有几百万平方公里无法收回,但仍然保住了960万。
实际上,明朝也有过对外扩张的时期,即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朱棣颇有雄心壮志,自唐末以来独立出去已经数百年之久的交趾也被他给打回来了。
只不过,明朝在版图之上终究不如清朝,朱棣之后,明朝几无开拓之主,版图也几乎固定了下来。
明朝打江山的只有朱元璋和朱棣二人,之后的皇帝几乎只是守江山,而非打江山,明英宗虽有心却无力。
反观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打江山扩张版图花了六代人的时间,虽说雍、乾只是继承了康熙留下来的未竟之事业,但也确实没有停止过脚步。
清朝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不断地扩张版图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王朝,第一个则是元朝,所以元、清多少有些相同之处,如对版图的执着。
元朝的版图在鼎盛时期达到了1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忽必烈还一直想打到东瀛和中南半岛去,倘若真让忽必烈打下了中南半岛,恐怕他还会继续南下,毕竟当时的元朝想要继续扩张版图的话只能向东和向南。
元、清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版图的扩张,实际上离不开他们曾经所生活的环境。
清朝未入主中原之前生活在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当时女真人又多以渔猎为生,囿于当时的农业技术或者当时东北的气候,东北几乎是所有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女真人恐怕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们只能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对于土地的渴求远超生活在中原富庶之地的汉人。
在清朝或者之前的元朝看来,只要占领的土地越多,那么所能拥有的财富也会越多。
拿蒙古人来说,他们是游牧民族,领土不多的话,所能够养活的牲畜便会减少,他们能够养活牲畜数量少了,那便意味着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少了,随之能够养活的人的数量也会变少。
人少了,在那个多数时候拼人数的时代,自然也就意味着实力不如人了。
元、清入主中原之后,蒙古和满族作为统治者,他们的生存模式发生了转变,由之前的自己养自己变成了让别人养自己。
处于这种由别人供养的生存模式之下,元、清统治者想要过得更好,想要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那便只能打下更多的土地,从而统治更多的人口,用量变来促成质变,毕竟苍蝇再小,几万只苍蝇放在一起也能抵得上一只鸭了。
元朝有“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之称,原因便在于他们将在中原掠取而来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塞北。
清朝之所以没有“富夸东北”,一来是因为他们比元朝融合得更为彻底,真正想的是当家作主,而非涸泽而渔;二来是因为他们视东北为“龙兴之地”,绝不允许外人染指。
清朝时期的旗人个个是爷,过的是“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越往后旗人会越多,可想而知得需要多少人来供养他们了。
所以,清朝只能占领更多的土地和奴役更多的百姓,这是清朝之所以热衷扩张版图的原因。
清朝停下了扩张版图的脚步之后,统治者所能够收刮到的利益越来越少,所能够分配给旗人的利益也就越发少了。
说白了就是发给每个旗人的公资变少了,10万块分给10万个旗人,每个旗人还能拿到1块,可变成了50万块分给100万个旗人的时候,每个旗人还能领到1块钱的薪水吗?所以,清末时期的旗人活得可没清初旗人那么潇洒。
雍、乾之后,清朝不是不想继续扩张版图,只是实力已经不允许了,还没回过神来,时代的巨变又已经来到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