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重
阳
“重阳”也叫“重九”。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有健康长寿的寓意,
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
所以衍生了很多纪念活动:
比如登高、赏菊等。
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重阳节,多有吟咏之词。
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得以巧妙地结合,成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也给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13年 7月 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全国“老年节”,这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
三秦大地与重阳节
原来有如此深的渊源
↓↓↓
重阳节起源于汉长安
《长安志》中有汉代京城长安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汉·刘歆《西京杂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陕西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在唐代 重阳节
被确定为正式节日
唐朝时期,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列为“三令节”之一。从此,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此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唐诗中多有描述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赐萸囊”源于西汉长安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云
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
……
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而“汉武赐萸囊”即指西汉武帝时就有“赐萸囊”的风俗,把茱萸装袋子称“萸囊”,以便佩戴。
周处《风土记》有
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陕西各地的习俗
岁岁安康
在陕西,重阳节给老人祝寿时,要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以庆贺, 图案有《猫蝶图》,猫蝶与耄耋同音,猫蝶与牡丹组合图案,寓意长寿富贵。
谚语云:“九月九,家家有。”
这就是重阳吃重阳糕的重要习俗,因“糕”和“高”谐音,吃重阳糕与登高有了联系。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中地区的人喜欢在重阳这天走亲访友,俗话说“不追九月九,亲戚两手丢。”
⭐ 关中部分农村地区,娘家要给女儿和外甥送火红的柿子,表示日子红火;
⭐ 西安和渭南有蒸九座糕的习俗;
⭐ 西安周至县一带农村,至今还保留着遇节庆给老人送鞋的习俗,以此表达孝心;
⭐ 咸阳一带,还要为新婚女儿送枣糕,“枣糕”的谐音为“早高”,意寓一对新人“步步高升”;
⭐ 陕北有蒸枣糕馈赠亲友的习俗,以软米、红枣制作,不用油炸;
⭐ 汉中流传有在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
温情重阳
在三秦大地上
重阳节以其独特的魅力
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
让我们在这个重阳,不仅登高望远
更用行动诠释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真谛
在这个秋天,守护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