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记者李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搭建美丽中国建设项目库,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
如何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姜富伟。
姜富伟认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标准设置及评级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项目的标准和认证体系逐步建立。我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金融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发展。
当前,一些传统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短期盈利状况可能恶化,导致其从市场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下降,这是当前金融机构对绿色转型行业支持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姜富伟对此表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系统工程,需长期努力,对金融资源需求巨大,金融机构尤其要树立长期理念,不能只关注短期利益。
姜富伟建议,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提高对绿色项目的评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绿色金融信息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充实绿色发展涉及的交叉学科领域知识储备,提升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理论、政策、法规、市场趋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