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有位网友提问:不论在体制内哪个部门,总是听到他们挂到嘴上的是人手不够,但实际上,平时更多时候他们闲得很,就算忙的时候,也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不少地方都在感叹人少事多,实际上有的单位要真是算上人员的数量,恐怕也不少。所以有人再度坦言,很可能还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太少,这里面或许是太多结构性难题。
1:职能定得准不准?边界划得清不清晰?比如有的部门职能描述本就不十分精准,边界也不是那么清晰。在现实工作当中,有的做着做着可能就做过了界,管着管着可能就管得越来越宽,如此,事情也就多了起来,人手自然不够了。
这应该是一种客观因素。本来做好事情,就要突出垂直化,真正做到专注专心专业,抓得住关键和重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大而全。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得到十全十美,即使是做一件事,想要做成做好,也是相当不易的。
2:人员能不能个个都胜任?一是能力上是否匹配?能不能独立完成自己岗位所定的职责任务?有的人可能具备同时匹配多个岗位的能力,有的可能连一个岗位都够呛。
二是态度上是否匹配?能不能担当作为而不是躺平摆烂?如果存在这样的不作为不担当的现象和问题,那么即使有再多的人,也无济于事,甚至引发传导效应。
三是人员是否在编又在岗?比如有的吃空饷,有的退职之后很尴尬而不上班或不好上班,或者有的被长期抽调到中心工作或上级部门,导致有的岗位虽然有编有人,但就是没有人在岗干事。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虽然有编,但实际上没有按编配齐人员。
四是有的岗位职位是否分工太细?比如设的职位太多,导致将多兵少,领导岗位多了,干活的兵少了,这样不仅是干事的人不够,而且还会增加职位之间的协调沟通成本,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从而增加不少的工作量。很多时候就是在“你来我往、文来文往、会来会往”等等之中,时间精力就这样溜走了。
3:人员绩效管理和奖惩机制是不是科学公正?一个人挑水喝、两个人抬水喝、三个人没水喝的现状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人干、三个人看、六个人督的现象有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都是可能人少事多的原因所在。虽然看起来人多,但真正干实事的人不多。这样的结果,就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及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困局,使得本就干事少的人还会越来越少。
4:形式主义是不是彻底禁绝了?有的部门、岗位之所以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有很大程度就是在进行无意义的内卷,无意义的事务,令人头疼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这样的一些事情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消磨人的意志和价值,令人备感疲惫,无可奈何。
越是快乐和价值的事情,即使再多再忙,恐怕也不会感到累。只有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多了,不仅身累,还要加上心累,就更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