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弼时书记,开国大典就不要参加了!”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下的一道“特殊命令”,让一众高层疑惑不解,而在事后,人们才纷纷明白主席此举背后深意。
那么,为何主席不允许任弼时参加呢?
1904年,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是当时村里学校的老师,他自幼耳濡目染,识字背书都比同龄人更有天赋。
1914年,十岁的任弼时就写了一篇名为“爱国说”的文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只有十岁孩童写出来的文字,可谓是才华惊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任弼时投身于青年斗争中,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
他和后来的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萧劲光,同时作为长沙留俄学团的预备生,加入上海青年团之后,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27年,任弼时正式转为了一名革命战士,大革命失败后,也是从这时起,任弼时开始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并列为五大书记。
任弼时虽然年龄小,可思想觉悟上一点不比别人差,实打实地下沉到一线做基层工作,经常和战士们一起上山挖野菜,其实按照规定,他的伙食都是由专人负责的。
可他却说,“我有手有脚的,不需要别人伺候”。
在长征途中,任弼时拖着重病虚弱的身躯,吃力地扶着拐棍前行,一旁的警卫员多次劝他躺到担架上休息,可都被他拒绝了。
转战陕北时,任弼时的身体情况十分危急,可他仍然坚持把资源留给负伤的战士们,就像任弼时曾经说的“能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他一直亲身践行着这句话。
新中国成立后,任弼时还在用着三十年代的毯子,这条毯子还是组织上发给他的战利品,同时妻子陈琮英用自己围巾改造成的毛衣,他一穿就是二十年,哪怕早已破烂不堪。
当年组织要从西柏坡迁到北平时,下面的同志提议给几位书记做一套新衣服,让他们穿着新衣服到北平去,结果任弼时却不同意,他还告诉众人:
“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
要知道,任老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之一,而且也代表国家的形象,他如此勤俭节约,让众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一生坚持勤俭节约的任弼时不管受到什么福利待遇,都会询问是不是公家配发的,如果不是,不管是再小的东西都会要求退回。
叶剑英元帅曾经评价任弼时:是“党内的骆驼”,只会踏踏实实地干活,从来不向组织上索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模范,却在1950年英年早逝。
任老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三怕”:也就是“怕工作少”、‘“怕用钱多”、“怕麻烦人,可以说,他是开国元老中,被大家都无比敬重的一位模范代表。
原来,任弼时的身体一直患有重病,这与当年他两度入狱有关,1928年9月,任弼时受委派前往安徽芜湖南陵县工作。
要知道,自1927年后,安徽的革命环境非常险恶,全省上上下下没有一块净土,而且工农组织也十分薄弱。
原来有成员二十余人,结果县书记被捕,加上大革命的失败,导致组织架构遭遇破坏,只剩下寥寥数人。
任弼时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引起警觉,他化名为商人胡少甫顺利进入南陵,并住宿在城关的旅社中,准备等到第二天前往县城西北的香油寺召开会议。
等到第二天一早,任弼时二人就出发前往,可他们并不知道,由于叛徒胡学礼和李必昌的叛变,他们的行踪被掌握得一清二楚,二人刚走到桥上就察觉到情况有些异常。
任弼时让林植夫想办法逃跑,把消息传出去,可是还没等二人想到办法,就被早在此地蹲守的敌特给抓了起来,16日当晚,敌特开始对任弼时审讯。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任弼时沉着冷静的应对,并没有露出任何破绽,敌人虽然知道任弼时身上肯定有问题,并且把他当成了大官来审问,可结果却一无所获。
狡猾的敌人并不甘心,决定对任弼时动用酷刑,在整个过程中任弼时咬紧牙关,丝毫不向敌人低头。
反而,从敌人不顾一切的行事来看,任弼时笃定他们手中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只要他坚守口供,毫不动摇,他们就会无计可施,最终无奈的特务只好把他转移到了安庆关押。
被押期间,任弼时告诫其他同志不要急躁,如果没有冲出去的条件,就要有坐牢的准备,更不要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因为这样做于事无补。
任弼时教导年轻成员,在劣势下要清楚自身的处境,不要以党员身份去对待反动派,就用一个商人或者学生的角度伪装自己,才能有机会活下去。
此时,任弼时被捕的消息也传到了组织内,时任特科领导的陈赓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周总理,最终在组织的营救下任弼时才成功出狱。
不料,出狱不到一年时间,任弼时再陷囹圄。
从安庆返回上海后,组织就安排他到江苏担任宣传部部长,1929年,任弼时在上海筹备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他前往一处秘密机关参加扩大会议。
结果他刚推开石库门进去,就有一把枪指着他的头,任弼时被藏在这里的密探抓获,而暴露原因竟然是其中一位与会人员不小心泄露了地址。
于是任弼时找了一个机会,把身上携带的文件纸条吞入腹中,但是这次敌人十分残忍,因为找不到证据,他们竟然对他使用了电刑。
在短短两天里,任弼时没有超过十分钟是清醒的,基本上都处于昏迷之中,哪怕是在这样难以忍受的痛苦中,他依旧没有妥协。
原来,因为当年被国民党抓捕入狱,任老的身体留下了无法恢复的伤。
国民党反动派使用电刑,在他的后背烧出两个大洞,并且因此伤及了心脏。、
1929年11月25日,在组织的努力下,奄奄一息的任弼时终于获得解救,但是从这里开始,任弼时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1940年,从苏联养病回来的任弼时抵达了延安,当天晚上他就开始工作,尽管医生再三嘱咐他要控制工作时间,可他还是从五个小时变成七个小时,最后又变成熬夜工作。
就像他说的一样:“我不知道我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所以我想趁着还能工作的时候,多做些事情”,因此在他的管理下,组织的机构趋于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1949年,机构从西柏坡迁到北平,此时任弼时的身体已经无法负荷高强度地工作了,开会时常常感到头晕目眩。
3月25日,任弼时跟随毛主席参加西苑机场阅兵后旧病复发,并且比以往都要严重。
而后任弼时就住在了玉泉山养病,说是养病,其实他还在坚持工作,每天都让秘书给他念二十分钟的电报,有时候还会亲自起草一些文件建议,但经常写一小会儿就开始头疼。
新中国成立前夕,任弼时已经卧病在床,早年留下的伤病和这些年不顾身体的劳累,让不到五十岁的他已经行将就木,得知要举行开国大典时,他不顾劝阻强行要起身参加。
一旁看望的陈赓等人规劝了半天,一辈子温和待人的任弼时就这次有了倔劲,谁说都不行,其实想来也是,这么重要的场合,他又为此奋斗了一辈子。
然而,眼看着民族的新希望新国旗就要冉冉升起,他却不能亲眼见证,任弼时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撑他行走,哪怕是抬到城楼上,都可能存在危险。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考虑到老战友的身体状况,只好下令不准任弼时参加开国大典。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其身体健康不得不这么做,因此,一生坚守党性的任弼时在病床上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
事后毛主席还带了一条鱼来看他,结果医生告知不许后,主席又无奈地把鱼端了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每天工作缠身的周总理总是会抽空看看任弼时,有时候他状态好两人还会下几盘棋。
每次见面,他们总是自然联想到延安的岁月,回顾起艰苦的革命斗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可是还没回忆完,曾经一起携手共进的五人中,任弼时不得不停下了脚步。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因病逝世,从16岁参加革命到46岁,三十年的时间里,任弼时这三个字与革命、组织、人民紧紧相连。
任弼时的一生,不似持戈止战的将军,不似运筹帷幄的主帅,他就如叶剑英元帅评价的那般,他是党的骆驼,是所有人民的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