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接受俄罗斯新闻周刊《新闻世界》书面采访时明确表示,所谓“中国将接管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说法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完全站不住脚。那么,俄罗斯是怎么占领这块土地的,未来会放弃这块土地吗?
沙皇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是由哥萨克冒险家完成的。他们以小队形式深入远东,每到关键位置便修建要塞,以此为据点征服当地民族,并借助这些力量继续扩张。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等城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崛起的。
在此过程中,沙俄军队装备了先进的滑膛枪,在与土著部落的对抗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同时,哥萨克冒险家们还开展毛皮贸易,将珍贵毛皮运往欧洲出售,赚取资金后再购买更多枪炮,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得沙俄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占领面积也不断扩大。
如今,当我们回顾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之路,不难发现其扩张轨迹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走向高度吻合。这条铁路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沙俄的扩张路线。
苏联后来将外蒙古从中国领土中切割出去,也是为了保护这条铁路的生命线。因为如果蒙古国仍属于中国,西伯利亚铁路东段将暴露在中国视线之内,对苏联构成威胁。
俄罗斯虽远离西伯利亚,却成功掌控了这片辽阔的土地,相比之下,中原王朝地理上更为接近,那为什么没有控制这片土地呢?
中华文明,源自黄河之畔,凭借其卓越的文化融合力,逐步拓展至长江、巴蜀、西域乃至内外东北,使东亚成为中原文化的繁荣之地。这一文化扩张历程,伴随着无数战斗与征服,每一寸领土都来之不易。
然而,中原王朝的扩张并非无界。农耕文化的核心区域,以及农耕与游牧的交汇地带,是其必须坚守的阵地。蒙古高原、部分漠北及西域,作为战略缓冲,同样至关重要。
但向北再行,便遭遇了严寒与荒芜,这些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难以开发的资源,被视为无价值之地。木材与毛皮虽有价值,但内外东北已能满足需求,因此,中原王朝更倾向于采用羁縻统治,而非深入北境。
此外,中原王朝面临的敌人亦是一大阻碍。相较于俄国征服西伯利亚时遭遇的弱小国家,中原王朝的北方始终有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存在,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成为其北上之路的绊脚石。
同时1492年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东方开始落后。大航海时代开启,科技、制度与贸易成为国家强弱的决定因素。明朝虽仍具世界影响力,但清朝的入关与思维停滞,导致科技与制度的落后。反观俄国,通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与大北方战争的洗礼,沐浴在科技之光下,军事实力稳步提升,最终实现了对西伯利亚的征服。
那么,俄罗斯未来是否真的会放弃西伯利亚和远东?
若俄罗斯经济下滑至一个无法继续支撑远东地区发展的临界点,军事力量衰退到无法有效维持对远东的掌控之时,说不定会放弃这片土地。
俄罗斯的经济环境本身并不利于其发展,严寒的气候限制了农业生产,即便是欧洲部分,适宜耕种的区域也仅限于南部小块地带,且生长期短,产出效率低下,难以支撑庞大的人口。人口稀少且分布零散,导致城市规模受限,城市间距离遥远,工业成本随之攀升。
欧洲部分的经济已面临挑战,亚洲部分的前景则更为黯淡,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无法完全扭转这一趋势。人类作为群居生物,更倾向于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俄罗斯人同样不例外。远东地区的居民,特别是俄罗斯族人,持续向欧洲部分迁移,便是这一现象的明证。
未来,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可能仅剩下孤立的油气田和矿场,资源开采虽能带来收益,但维持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则纯粹是经济负担。在欧洲经济已显疲态的背景下,俄罗斯还有多少力量来掌控西伯利亚和远东呢?
设想一下,如果俄罗斯没有远东的领土,仅保留西部的核心区域,那么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与西方的关系,都可能会比现在更为顺畅。
换言之,尽管俄罗斯看似拥有辽阔的土地,但实际上却存在外强中干的问题。西伯利亚和远东这些荒凉地带,一直是俄罗斯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