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失守后,居住在战场附近、甚至直隶周围的居民人人自危,如临大敌,倒不是因为洋人,而是害怕失控的清军败兵。
清军似乎是在八里桥透支了所有的纪律和组织,自从战败之后便开始疯狂祸害直隶居民,败兵甚至与地方上组织的民团屡次爆发大规模冲突。
天子脚下乱成这样却没人来管,这是为何?因为上到咸丰帝下到地方官,这时候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咸丰帝立即召集亲信大臣彻夜商议,决定两项对策:其一,咸丰帝前往热河避难,名曰“北狩”;其二,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代替皇帝“全权”处理与英法的交涉事务。
这固然是咸丰帝推出自家兄弟代替他到洋人跟前顶缸,但他倒也没有把话说死,反而暗示奕訢:“若实在不支,即全身而退,速赴行在(热河行宫)。”
仓促布置好一切之后,咸丰帝便匆忙前往热河“北狩”。咸丰帝估计也很憋屈,这段时间他底下的官员苦思冥想,给他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破夷“妙计”,结果什么都用不上。
詹事殷兆庸听说洋人火器厉害,在遍访古书并询问了打过仗的士兵后,想出个“好办法”,上奏说:可以用棉被蘸水抵挡洋人的枪炮,古人攻城就是用这个办法挡火箭的。
山西道御史朱潮也提出了他的“妙计”:听说洋人晚上一睡就醒不过来,睡得比猪还沉,所以要夜袭!他更听说洋人的腿不能打弯,所以要多挖陷阱,摔进去他们就爬不起来了……
诸如此类纸上谈兵的意见还有很多,当然,其中倒也有勉强在理,然而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提议:
比如掘深沟、筑高垒,和洋人打持久战,让洋人断绝补给,再加上水土不服,洋人最后势必会退却;而且提出这一计策的官员还认为洋人不耐冻。
这样看来,幸亏咸丰帝跑得快,没来得及实施这些计策,不然清政府怕是要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更多的笑话和更深的屈辱了。
顺带一提的是,相比平常皇帝出巡时华丽庄严的铺张准备,此次“北狩”还未起行,就有地方官闻警而逃了。行进途中所遇情形亦十分凄凉,甚至连咸丰帝的禁军都缺衣少食、几近溃散。
就是咸丰帝本人的待遇也好不到哪儿去:不但“扈从无多,车马寥寥”,就连吃饭都“仅咽鸡子两枚,次日食小米粥数碗”,以至于最后都委屈地哭了出来。
然而哭归哭,出逃还得继续。因为英法联军此时正逐渐抵近北京,就在9月24日,即咸丰帝出逃两天后,英军占领通州。
在咸丰帝出逃的当日,奕訢已经派恒祺将巴夏礼调出监房,然后派出一位低级官员与之会面。之后,让恒祺亲自上阵,假惺惺地对巴夏礼的状况表示同情,劝巴夏礼写信给额尔金以求和平。
但双方再度产生了和以往一样的分歧:巴夏礼要求用英文写,恒祺自然不许。此事又一次不了了之。
25日,额尔金发出照会,称如果三天内交出全部俘虏并接受他们的条件,联军可以停止进军;否则,一定攻下北京,并暗示这是最后通牒。
同样在当天,咸丰帝在出逃途中,一改三次大沽口之战前后的战略,推翻了各路兵力专注内战,统统不许御外的做法。
此时,洋人即将攻入京城,咸丰帝再也顾不得江南大营已覆灭、太平军在东南几乎无人可制、其他起义军也闹得越来越厉害的现状,开始接连要求各路专注内战的大臣抽调精锐勤王。
但可惜的是,就在咸丰帝9月25日疯狂要求各路大臣抽调精锐勤王的次日,英法联军一部已经进至朝阳门外。
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看到英法联军要求释放全部俘虏的通牒,再结合之前他们对巴夏礼的身份即“谋主”一事的误解,反而越发以为巴夏礼此人极为重要而不想放手。
在清方一厢情愿的误解下,谈判重点反倒转移到了巴夏礼身上,巴夏礼的待遇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不但每日早晨有上好的水果食用,所用茶叶也是“极其名贵,原是专为皇室而生产的,味香都特别好”,更是数次参加有48个菜和无数酒水的宴席。
奕訢甚至开始允许俘虏同外界通信,巴夏礼等人遂趁机传递情报。在巴夏礼写的一封经过奕訢过目的信件中,他说:“现在中国官员以礼相待,我二人闻得是恭亲王令其如此。据云恭亲王人甚明……”
看起来巴夏礼对奕訢极为赞赏,并乐于传递清方的求和意愿,但实际上在这封信件旁边还有数行外文,巴夏礼等人告诉请方:“系名字及年月日,不关紧要。”然而,这多半是对不懂英文的清方官员的推诿之语,名字和年月日怎能写出数行来?
10月5日,英法联军到达北京城外已有半月,但谈判结果仍不明朗,最终他们决定用武力施压以推动谈判进展,于是又开始进军。
当晚,联军宿营于北京城外东北方向约4.8公里处。次日中午,联军进抵德胜门外,同僧格林沁等部清军展开小规模战斗。早已一败再败、如同惊弓之鸟的清军“不战自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
奕訢等人逃往万寿寺,并痛哭“事机如此,万不能再议抚局”。直到此刻,他们还试图用传统的那一套羁縻剿抚的落后思想和伎俩去应付洋人,其愚钝腐朽可见一斑。
10月7日下午,双方再次进行会面,清廷许诺会将俘虏全部释放。8日,清廷官员当着巴夏礼的面商议释放俘虏一事时,光禄寺卿胜保跳出来反对,并大骂英法联军“狂悖异常”,竟然敢占据圆明园并且在北京城外放火,简直是“殊堪发指”,所以绝对不能放巴夏礼回去。
但是奕訢的代表恒祺表示这是为了“保全京城”,所以俘虏还是得放。做完这出戏后,巴夏礼于当日下午被放回,其他随行人员则于10月12日至16日期间被陆续释放。
10月10日,英法联军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最后通牒,要求清廷于13日正午前交出安定门,不然即行攻城。
然而事实上,对于巍峨的北京城墙的坚固程度,即使是一路上表现得无坚不摧的联军炮兵,也对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并无太大信心。
法军炮兵指挥官本茨曼上校曾说,即使他的炮火可以打开一个缺口,但其作用也仅限于吸引清军的注意力而已。他的心态和想法已经算是乐观的了,英军炮兵军官华斯莱上校对此更为悲观:
“直到限期前十分钟,敌人还没有投降的迹象。我们的炮衣揭开了,炮身经过细心地拭净、装弹,排列起来,对着要打的城墙瞄准。我屏住气息,心情沉重。因为我太清楚了,用我们的所有炮弹,要打开一个有用的缺口是没有希望的。”
然而,此时的清军中尽管仍有人坚持主守,认为“各门城上大小炮位数千,守兵数万,城池如此高深,如此坚固”,定能守住京城,等到各路勤王之师赶来救援。
但屡战屡败的清军已经是惊弓之鸟,数量再多也只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更别提清廷方面,也被洋人在数次会战中展现出的破坏力所震慑。最终,清廷乖乖交出了城门。
前面那位悲观的华斯菜上校则“舒了一口长气,十分满意这个结果”。联军不费一枪一弹便进入了北京城,期间他们一直牢牢控制着安定与德胜二门作为出入口,直到最后从北京退出。
16日,额尔金逼迫清廷于22日前交付给英国人30万两白银,更要在23日签订续增条约,否则英军便要进攻北京城内的官殿。
就在双方针对城门和条约问题进行磋商之际,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屈辱的一幕发生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自康熙年间起修,历经五朝,是一座占地五千余亩,包容海内外百余景观的皇家园林。乾隆年间来大清访问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受邀在其中游览,他返回欧洲后,将其间的华丽景象描述于世人,使其以“夏宫”的名字流传欧洲。
那么,这座“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是怎么遭受到令世人震惊的野蛮暴行的呢?
10月6日,德胜门外的溃逃清军进入圆明园,法军一部紧随其后,园内守军微弱的抵抗旋遭击败。在守军溃逃后,法军便开始洗劫圆明园。
次日,英军闻风而来。法军高层告诉英方他们曾试图阻止士兵抢劫,以便双方平分赃物,但是目击者却指出“法军各级军官、文职人员以及士兵,全都在放肆劫掠”。
相比法国人不顾脸面的明抢,英军一开始还有点遮遮掩掩,放不开手脚。先是英军高层装模作样地在正式报告里说,为了不让军队受到法国人放肆劫掠的影响导致士气败坏,格兰特等人特意将军队限制在营地里,只派出军官“尽可能收集应归于英国人的物品”。
很快,英国人则同法国人一样变得无所顾忌,彻底地撕开了假面具:“每一个被许离开营房的人,都到圆明园去了,因为将军现在已不反对劫惊。” 于是,两军一起开始对圆明园进行洗劫。
随后,英军里的随军中国苦力,甚至于胆大的本地人也纷纷开始趁火打劫。抢劫的过程混乱而又疯狂:
“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辱骂着,呼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
初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惊了的勤快的黑色小动物带着谷粒、蛹虫、卵或口衔麦秆向四面八方跑去。
一些士兵头顶着皇后的红漆箱,一些士兵半身缠满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一块块水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工兵们带来了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
这一幅情景只有吞食大麻酚的人才能胡思乱想出来……在园里,到处都有人群,他们奔向楼阁,奔向宫殿,奔向宝塔,奔向书室……”
除去以上种种疯狂场面,这群强盗的某些表现着实令人无语。有联军军官背着一堆抢来的赃物挣扎着行进,当他碰到来趁火打劫的本地人时,那个本地人本以为自己要没命了,没想到这个联军军官只是逼着他丢掉他抢到的东西,来替自己运送赃物。
而英军高层访问法军司令部时,则看到许多法国兵穿着妇女的绣花旗袍,戴着中国帽。还有一名英军军官,把抢到的赃物用马驮着,自己牵着马走了24公里。
事后他成了全军的笑柄,因为当他走回来后,才得知上面刚发布了新命令:所有劫掠之物都要上交给所谓的战利品管理处以便公开拍卖,赃款则由全军分配……
除开疯狂而又混乱的抢劫,更令人痛心的则是对圆明园本身的破坏。仅在英军开始抢劫的10月7日,额尔金就看到他所至的每一间房子里的东西,不是被拿走了,就是被破坏殆尽。
额尔金在家信里感叹:“劫掠和蹂躏这样一个地方,已够糟了,但更糟得多的是破坏,原来值一百万磅的财产,现在我敢说五万磅也不值了。”
然而圆明园受到的劫难并没有就此结束。10月18日,英军士兵根据额尔金下达的命令,开始在圆明园中放火,至于原因,则要追溯到几天之前。
巴夏礼等人被俘后,巴夏礼本人吃了些苦头却并未遭受更严重的虐待,但等其余随行人员陆续返回军营后,联军才得知有20人受不住“款待”已经死亡。
其中有些随行人员,如《泰晤士报》的记者居然惨遭分尸,尸体更是被喂了猪,愤怒的联军士兵因此烧毁了其附近的民房。
10月14日,额尔金要求清方对虐杀使团的欺骗行为(清方之前称使团并未遭到虐待,更不用说虐杀)负责,接着提出要焚毁圆明园作为对这一背信弃义行为的惩罚,巴夏礼也表示赞同。
之后的几天里,英法双方开始就焚园问题进行磋商。在圆明园抢劫中尝到甜头的法方表示反正都是惩罚,不如连紫禁城也抢了,再一把火烧掉紫禁城,这样才能给清廷留下深刻印象。
英方则认为不妥,如果烧了紫禁城,则可能使失去皇权象征的清廷认为英法试图颠覆其统治,导致谈判破裂,甚至使清政府开始垮台,这样费力谈到手的利益就没有了。
但是,烧毁圆明园则可以在不突破清廷底线的情况下,充分威慑对方,有助于同时进行的谈判,更可以出口恶气。无论如何,额尔金焚园之心已定,他在北京公开张贴告示,宣传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当然是冠冕之词):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行为,即不能逃其所应受之责任与刑罚也。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言及违反合约起见,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举动,人民既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惩之也。”
18日,英军开始焚烧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终成一片火海。三日之内,火光不熄,烟雾满天。烟雾散开之后,只余一片废墟……
焚烧圆明园的次日,咸丰帝便同意了和谈,于是这天晚上,收到指令的奕訢同意了英法的一切要求。
五日后,清廷与英法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随即又签下《北京条约》。如果说以上不平等条约是因为英法大军兵临城下,不得不签,那么和俄国签下的条约,则是清廷为自己的落后和愚味付出的沉重代价。
原来,在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后,慌得六神无主的奕訢突然想起,之前好像有那么个国家的使者,曾表示愿意给大清在列强中间说说话,搞搞调停。这就是觊觎中国领土,装作站在清廷这边的俄国。
5个月前,俄国公使同清廷谈判失败后,打道返回上海。在上海,他一面向英法提供清廷在直隶地区包括军情在内的各类情报,煽动英法扩大侵略;一面又向清廷假意示好,表示愿意为其调停,“善为说合”。
5个月后,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的事实吓得魂不附体的奕訢,想起了这根“救命稻草”。于是他立刻同俄国公使接洽,请求其出面“说合”,俄方自然欢喜答应。
但实际上,俄国公使并未做出任何调停之举,只是诱导奕訢等人答应英法的要求。《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使者对俄国公使的出色“调停”工作感激无比,而不知真相的奕訢也以其“调停”有功,打算酬谢对方。
但俄国狮子大开口,摆出的条约草案居然多达15条,其中某些条件苛刻异常,甚至要求开放北京作为通商口岸。然而,尽管条约如此苛刻,奕訢也很难拒绝:俄国公使准确地抓住了清廷的弱点,用所谓不同意俄方条件则“兵端不难屡兴”来威胁清廷。
奕訢这边已经被打怕了,他完全不知道,俄国根本没有动员任何军队,更不可能召回英法联军;他们甚至天真地相信,如果不答应俄国的条件,即使已经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也会在北京留下驻军。
于是,当俄国公使假意松口,表示愿意放弃开放北京作为通商口岸后,奕訢和同样惊惶的咸丰帝立即同意签约。11月4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割让给了俄国,并为俄国之后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而英法带着数万大军前来逼清廷签约,也不过要走了九龙半岛。
咸丰帝本人对条约内容倒是无甚意见,但却经常以“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之类的理由斥责奕訢,全然看不见奕訢为签订条约苦苦在列强之间周旋。可见,直到这种时候,他都认为皇家的脸面重过国家的实际利益。
至于《中俄北京条约》,在咸丰帝看来,用割掉一些关外的不毛之地,换来免于开战和英法不在北京驻军,简直是物有所值;但是手下的臣子们在办事的时候,不小心有损“天朝”威严,他却是要严加斥责的。
一年后,奕訢在同某位洋人外交官闲谈时,意外得知英法联军本就没有打算在条约签订后“在中国留下一兵一卒”,顿时呆愣住了。
他佯装镇定地询问:“你是不是说我们被欺骗了?”对方诚实地回答:“完完全全地被欺骗了。”现在的人们无法得知奕訢了解真相时的心情,但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根据记载,奕近本人甚至被打击到露出了明显的灰心丧气的神态。而与将要一生背负此屈辱和不甘的奕訢相比,咸丰帝无疑是极为幸福的,因为当奕訢得知真相的时候,咸丰帝已经死去一个多月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方输得一塌糊涂,但是咸丰帝却达成了其目的:从始至终都没有让各路列强面见他。当然,毕竟利益到手,列强们也不再坚持。
1860年11月3日,额尔金明确表示放弃面见成丰帝。因此,在避而不见洋人公使以及维护皇家威严和“天朝”体面这事上,咸丰帝算是坚持到了最后。当然付出的代价是:巨额的赔款、被迫割让的领土和无尽的屈辱……
上一篇:情侣之间玩游戏,结果女友玩急眼了
下一篇:如何看待经济数据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