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当前,影视行业正面临着AIGC技术所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变革。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刘松林
“在AI视频大模型竞赛中,影视行业正成为重要的入口。目前来看,AIGC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共创推动行业往前发展。”日前,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
当前,影视行业正面临着AIGC技术所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变革。影视行业如何更好地拥抱AIGC技术,也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
大模型竞赛
影视行业成入口
一方面,影视产业正经历着一轮深刻的调整与出清,部分小型或经营不善的影视机构面临着关闭的命运,行业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和行业集中趋势。
另一方面,国内外大型模型公司正不断迭代升级,多模态大模型有望进一步拓宽AI+影视的商业化空间。
在笔者看来,AIGC若能出现具体可感、具象的成果,需要具体的内容载体。基于影视行业离大众较近的属性,影视行业的诸多产品正成为AIGC实验的首要对象之一。
目前来看,AIGC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激活IP价值以及推动影视工业化体系的发展上。
AIGC技术可以帮助影视从业者更高效地筛选灵感、优化创作流程,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其次,AI技术可以激活IP价值,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对IP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创作,为影视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最后,AI技术还可以推动影视工业化体系的发展,促进影视产业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智能化。
从影视产业链重构的角度来看,AIGC对影视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传统的前中后期创作流程。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破坏或替代,而是在保留传统创作流程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和流程。
比如,在前期,AIGC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创意的源泉。进入中期制作阶段,AIGC技术的融入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流程。在后期阶段,AIGC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剪辑、自动配音、个性化音效等技术的应用,让影视作品在后期处理上更加精细和个性化。
在拥抱中趟雷、踩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大平台、机构都加速布局AIGC赛道,以抢占这一新兴领域的制高点。
不同于好莱坞影视从业者集体罢工抗议AI抢饭碗的现象, 中国的影视从业者正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拥抱AIGC技术。
比如,导演张艺谋正在组建一个由年轻“90后”精英组成的人工智能团队。此外,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正式上线,该计划在中国尚属首次;
金鸡创投联合通义、阿里影业共同发起的“AI创造者计划”揭晓了评选结果。据悉,这是行业内首个AI与影视深度融合的全链路探索;
TCL计划在北美院线推出第一部90分钟的AI电影,推动AI技术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我们这代导演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时代的转变,而现在的电影从业者,正在经历AI技术的变革。如何处理与AI的关系,如何让AI为我们所用,注定是全球电影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导演李少红表示,AI拓宽了更多艺术创意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虚实关系的表现方法上带来了很多灵感。
亦有导演坦言,“对于AIGC大模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唯有创作者与科学家、科技人员并肩作战,勇于趟过未知的雷区、踩过挑战的坑洼,共同去触碰技术的边界,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AI技术才能得以更加迅猛地发展。”
问题不少
亟待构建健康生态
在笔者看来,目前来看,AIGC在影视行业应用存诸多问题。一方面,现阶段,文生视频软件在塑造角色与场景融合上显露短板,其生成内容在人物表情自然度、动作流畅性及场景真实感上均存在明显瑕疵,与传统影视剧追求的高水准相去甚远,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及行业标准。
另一方面,影视行业对于AIGC技术的接纳与应用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围绕该技术能否构建稳定且盈利的商业模式,业界尚未给出明确答案。AIGC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带来了创新机遇,但其商业潜力与长期效益仍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
随着AIGC在视频创作领域的渗透加深,版权争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I生成的影视作品版权归属问题,为整个行业埋下了巨大的法律风险隐患,亟需法律框架的明确界定与保护机制的建立。
在笔者看来, 为了应对AIGC技术在影视行业中人物场景一致性不足、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以及版权归属模糊的挑战,影视行业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从业者需积极学习和掌握AIGC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和投入,不断提升AIGC在角色塑造、场景融合等方面的能力,以缩小与传统影视剧制作在品质上的差距。同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通过内容付费、广告合作、版权运营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促进AIGC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广泛应用和长期发展。
亦有专家指出,“法律法规应明确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方式,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创意成果。影视行业也应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版权登记、侵权监测、法律维权等,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版权争议,降低法律风险,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