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爸爸辅导孩子作业被气到心梗”的新闻登上热搜,而专家据此建议“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家长不是老师,更应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言论,又引来网友的“反感”,纷纷留言评论道:“老师负责在学校的时候,在家当然是家长管”“专家非得什么事情都提建议”……
其实,细读专家的这个建议,好像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专业的事确实应该交给专业的人,道理上完全讲得通,但为何会引来网友吐槽呢?倘若我们将其放在当下的情境来看看,在家庭教育压力日趋加重的如今,专家这席“原则正确”的话语,并没有从广大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似乎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故而引来网友的不适与排斥。
专家,通常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也指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但一段时间以来,“专家”似乎不再是专业和权威的代名词,而成为被调侃和吐槽的对象。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称呼少数专家为“砖家”,甚至还产生“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之类的热门话题。那么,为什么一些专家建议总被“吐槽”呢?
有人认为,有些专家不接地气,给出的建议或是理想主义,或是与现实情况相距过大,这样的言论自然会引来“吐槽”。时代的发展迅速而剧烈,当专家发表建议、各抒己见时,仍从以前的固有思维来思考问题并给出建议时,自然就无法解决人们的困惑,甚至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势必会引来“吐槽”。有的专家仅根据理论知识,不经过实践,甚至“想当然”地拍脑袋给出建议,自然“槽点满满”。譬如,此前曾引起年轻人反感的“建议年轻人付费上班”“建议年轻人先结婚后工作”等所谓的专家建议,不仅没有考虑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境况,也没有共情年轻人的心理。而这样的言论一多,就会让人们对整个专家群体产生负面印象,进而使得“专家建议”的公信力不再如以往。
还有人认为,一些专家建议散发着说教与“爹味”。确实,部分专家的不靠谱建议常常引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而信息爆炸的当下也使年轻人对于“好为人师”的专家习惯性地产生反感,甚至会下意识地进行无差别反驳。譬如,前段时间,有位专家建议,“不要过于苛责00后,不是他们不努力,是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了”,引来许多00后网友的共鸣和认同,但与此同时,仍有网友评论说“好像我们95后就容易一样”“对90后也不能苛刻”“也不要苛责80后”,等等,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有些专家也是“受委屈”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一些专家建议被“掐头去尾”、 断章取义,有争议的片段被大范围传播,沟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这样的专家建议更容易被“吐槽”。有的“专家建议”则被冠以“专家”之名,但“建议”来源根本无法证实,这样也会误导大众,给专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实事求是说,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纷繁复杂的难题,有效的专家建议可以更迅速精准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事物,毕竟真正的专家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对于某个专业长久的学习与积累更是能够拓展我们的知识和认识。平心而论,大部分的专家建议都还是靠谱且有益的,尤其是真正从公众利益出发、为公众发声的专家,自然能赢得公众的认可。譬如,在网友对“吃饭逛街被直播”的讨论中,有专家就明确建议,应在公共场所实施特定的直播规范,特别在医院和机场等特定场所,应设立禁止直播区域。网友们也纷纷点赞“这个专家建议得不错”“就是,应该禁止在一些公共场所直播”……
故而,真正让网友反感的其实并不是“专家建议”,而是脱离实际的“奇葩建议”。对于专家来说,“专家建议被吐槽”应是一面镜子,常照照镜子,不仅有益于自身的提高,而且符合社会公众的更高期待。
瞭望评论员 | 霜与(徐睿翔)
图片 | 视觉中国
编辑 | 徐徐
责编 | 陈月飞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