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说:“屋宅入门步步高,须知日后出富豪”。这种观点很多都能够接受。
但是,在民间同时还流传一句俗语,很多的人容易将这句俗语,理解成与前面说的一句唱反调的俗语,这句俗语就是“门前若遇下坡路,十人八九难致富”。
将两句俗语进行对比,在民间争论比较大的就是“步步高”和“下坡路”。
有人认为,“步步高”是上台阶,而“下坡路”,既然是台阶,有上就有下,不可以只有上而没有下。
比如说,走进宅屋时,就是上,即“步步高”,而从宅屋走到外面,就是下,严格地说,下台阶所走的路就是“下坡路”。
如此,同样是门前的台阶,在俗语中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如此,进入宅屋的台阶或楼梯,都正对着门,有些人认为是“步步高”,很吉利,有的人则认为是“下坡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让人无所适从。
那么,这两句俗语,到底哪句的说法有道理呢?
一、屋宅入门步步高
老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建房时,为了下雨时,不让房屋进水,人们的通常做法是,把房屋的屋基填高一些,或者把整个院子都填高一些。
如此,屋基就高出了周围的地面,排水也就顺畅些,免得地面的水倒灌到室内,也避免房屋的基础受到雨水的浸泡。这给居住者的生活带来舒适,也保护了房屋的安全。
这样房屋或院子就形成一台地,出门时,走出屋基或院子,就要走台地上走下来,下来的路就要做成台阶。
山地建房,很多人家房屋,在坡地都依山而建,坡地建成台阶才好走路。
这种建宅屋的方式,自古就有。在古代,台阶的阶梯数,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并纳入了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
按照古代风俗,屋基的台阶数一般要成单,忌成双,通常为阳数,即一、三、五、七、九。一、三为庶民宅屋用,五、七为不同等级的贵族和官员宅屋用,而九则为皇宫独享。
古代严格按照这种规矩来执行,不能逾制,否则就要受到律法的惩罚。
对于在坦平之地建房来说,屋基要填多高,受台阶数的限制,填得越高,台阶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因此,古代宅屋的屋基,不是你想填多高就填多高,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够使用的台阶数来填。
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屋宅入门步步高”的这种建房的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包括古代在这方面的一些风俗,也沿袭下来了。
在古代,“步步高”本来与风水习俗没有任何关系,最初是一建筑等级制度使然,宅屋的台阶数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家里就越富贵。
普通民众希望日后能够从三级台阶,登上五级台阶,而处于五级台阶的人,也不满足,想登上七级台阶,这样就更加富贵了。
到了九级台阶就算是登顶了,拥有七级以下宅屋的人,一般是不敢妄想的,成王败寇,那可是关系到自己的脑袋和九族的安危。
“步步高”到后来才被人纳入到风水习俗中,至此,与住宅风水扯上了关系。宅屋前的台阶,被附会与家运和财运有关系,由此,才有了“须知日后出富豪”之说。
二、门前若遇下坡路
下坡路的字面解释的本意为“由高处通向低处的道路”。在民间,特别在山区农村,下坡路一般有两种。
一是砌了台阶的道路,如山区的主要道路、古驿道、传统村庄道路或巷道等。
民间把这种路称为阶梯路,有的地方的方言音转为界上路。界,为山高处。爬坡为上界。
另一种下破路是没有台阶的路,在农村,一般为小路、便道、生产道路、山路等,现在的乡村公路、机耕道等,需要过车辆的道路,属于此种路。
有的地方称为陡路(无台阶)、溜路(易滑倒)、坡路等。
从很多地方的口语语境上来说,“门前若遇下坡路”中的“下坡路”,主要是指后一种,也就是没有砌台阶的道路。
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原来也与风水无关,是描述农村一些人家的客观状况,是对一家人是否勤劳的判断。
在农村,对于一些勤劳人家来说,门前的道路是一个家庭的脸面,进门的路如果是上坡的话,一般会修筑为台阶路,路面铺石头或石板。
这种平时走出门时,雨天就不会打滑,也不会动辄摔倒,给外人也能留下勤劳的好印象。
如果门前为泥土坡路,那给人的印象就是,这家人不是很勤劳,甚至有些懒惰,连自己家里的出路都没有修筑好,如何能让家里致富呢。
民间的这种说法,被纳入到风水习俗之中,原来的意思是提示人们,平时要勤劳,要把家里的出路修筑好,这样才能使家里致富。
后来,通过一些人的添油加醋,在风水习俗中又衍生出多种民俗说法,特别是到了今天,民间一些人的说法更多了。
比如,有的人把门口城里的楼门中的套房对着楼梯,也说成是“下坡路”。
又比如,现在农村很多乡村道路和门前的个人道路,没有必要砌台阶,也与时代不相符了。如果用混凝土平整硬化,方便于交通,能让车辆直接开进宅屋院内。一些人也就“认定”这种门前的道路也是“下坡路”。
这种说法是一种落后而僵化的传统观念,类似于刻舟求剑中那个寻找宝剑的人,也脱离了民间风水习俗为人解难的初衷。
总而言之,这两句看似南辕北辙的俗语,从原来意思的来看,是各有所指,并不相互矛盾,而且本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是后来,有一些人歪曲了两句俗语的本意,且滑入了迷信的泥淖之中,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解读这两句俗语时,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新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摒弃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