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初跑者的我,是如何通过5个心理感受热爱上跑步的:
1.跑不动可以步行
有的初跑者对自己要求较高,如果未按照计划跑完全程,过程中穿插了走路,就如同考试作弊,不认可此次的跑步过程。
其实,没人天生就可以跑完一个马拉松,每一个跑者经历过从“不能”到“能”的过程,跑步能力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初跑者往往因为不懂如何控制配速、应对“极点”现象,使他们不得不降低运动强度,以平复激烈的呼吸和心跳。但随着跑步经验的增长,一定可以跑完自己的第一个1公里、5公里,直至更远。
2.跑步贵在长期坚持
任何跑步爱好者在坚持长期跑步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
有时候,情绪脑不想跑步了,但理智脑会告诉自己,跑步的关键就是长期坚持。虽然现在可能不想跑步,但当自己完成跑步的时候,感觉一定比现在更好。
所以,在有跑步条件(时间、精力等)的情况下却不想跑步,不妨换上跑步装备,出去试跑10分钟,10分钟之后,仍然没有跑步的想法,那再回来,至少自己已经跑了10分钟了,这比什么都没做要好,也更容易让我们坚持下去。
3.不要因为错过一次训练而自责
跑步贵在长期坚持,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错过一次计划好的跑步而自责。
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也是社会一员,我们更多的是要面对工作、生活、学习和家庭。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我们因为临时的事项冲突,未按原定计划进行跑步,也无需自责,诚实地告诉自己: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去解决;或者仅仅是我需要休息恢复。
4.没必要跑得很快
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我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能力,没必要羡慕别人的配速。
当我们以较轻松的配速跑完全程的时候,不妨再适当的提高自己的配速,提升自己的有氧耐力。
5.没必要攀比
攀比是偷走快乐的小偷。
将自己与其他跑步爱好者进行正向比较,可以激励我们自己不断提高。但若进行负面比较(我为什么跑得没别人快?没别人远?),则会使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成长,失去很多快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体素质、跑步技能、恢复时间因人而异,用他人的成绩鼓励自己、激励自己,而不是打击自己、否定自己。
我们都是自己旅途的主人,能比较的,只有之前的自己。
最后
基普乔格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美好的回忆,并且在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