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添瓦,财走人败”,是一句让人疑惑的农村俗语,按道理来说,房屋正常添瓦,是给屋顶添瓦,而不是给屋内添瓦。这种说法却有点反常,这是为什么呢?
屋顶添瓦,在传统民居中,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
通常来说,盖小青瓦或小灰瓦的房屋,一般两到三年要捡瓦一次,至少也不能超过五年。
如果遇到极端天气,比如,下个头很大的冰雹、狂风暴雨等,如果瓦片受损严重,房顶漏雨,得立马捡瓦。
捡瓦,也叫揭瓦、翻瓦等,是房屋修缮的一个术语, 指瓦屋顶出现漏雨之后,选择晴好的天气,将屋顶盖的瓦重新翻盖一遍。
屋顶漏雨,需要捡瓦,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瓦片破裂。比如,让大个头的冰雹砸烂,让冰冻冻破,让调皮小孩子扔的石头砸烂。现在放花炮,花炮中的泥土疙瘩落下来,也有可能将瓦片砸烂。
第二种是瓦片移位。当风太大,把瓦片吹动,甚至吹翻后从屋顶掉下来,也有雨雪太大,造成瓦片移动。
第三是瓦槽淤塞。主要是树叶、草和泥土灰尘落到屋顶,落在瓦槽内,长出杂草、瓦松、苔藓等植物,容易将瓦槽堵塞,雨水流通不畅,出现倒灌漏雨。
第四是风化破碎的瓦。有一些瓦片,因久年较久,或者因烧制的质量问题,会出现自然破碎。
捡瓦时,将瓦全部翻开,重新盖一次,将破烂的瓦片和杂物清理掉。在捡瓦过程中,不小心也会让一些瓦片破碎。这些破碎的瓦,就必须添加,否则屋顶的瓦就不够。
也有一些屋顶不用加瓦的,那是因为当初的瓦盖得比较厚实,可以调节。不过,这样的房屋只是少数,大多数的房屋,每次捡瓦,多少都要添一些瓦。
另外,民间还有一句类似的俗语:“瓦上添瓦,财败人垮”,这句话的指向性就很明确了,说的不是因为正常的捡瓦补上所缺的瓦,而是不顾屋顶的承重能力,盖上更多的瓦。
或者说,有的人在屋顶再加一层,随便改变房屋的原来结构,这肯定让原来的房屋承受不了,会发生垮塌事故。不过,这句俗语所说的是屋顶,即“瓦上瓦”,而不是指屋内,与前面一句俗语所说的不是一回事。
由此可见,屋顶加瓦,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也是必要的事。
有一句“添砖加瓦”的成语,原本的意思,是指建房屋时给不断地添砖块加瓦片。那么,房屋建好了,还要不要添砖加瓦?
当然要添砖加瓦,捡瓦的时候,盖瓦时屋脊要用砖压住瓦,砖风化了,也要换掉;瓦烂掉了,也要加瓦。
现在农村的现代化小楼房,大多不再盖小灰瓦了,用的是琉璃瓦,不用频繁捡瓦了。但并不等于不再添瓦了,琉璃瓦也有因各种原因破碎的,要将破碎的瓦及时换掉,这同样也是添瓦。
从民俗方面来说,及时捡瓦和添瓦,被认为是勤劳之家、兴旺发达之家。相反,如果房屋不及时捡瓦添瓦修缮,则被认为是破败之相,影响所谓的“住宅风水”。农村将这样的人家称之为“懒惰人家”、“破败人家”。
因此,“屋内添瓦”,并不是指屋顶添瓦,而是另有所指。
那到底是指什么呢?不同的地方,因习俗不同,说法也有所不同,民间存在多种地方性说法,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一、丧瓦
瓦,“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说文解字》),也就是陶器。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周礼》记载:“神农作瓦器”。民间习惯在陶器前面加一个“瓦”字,如,瓦罐、瓦盆、瓦缸等。
丧瓦,即用在丧葬礼仪上的瓦片、瓦罐和瓦盆。不同的地方丧葬习俗不同,虽然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但都与“瓦”有关联。
北方很多地方在出殡时,有摔瓦盆的仪式。南方在丧事中必备三片瓦,用于丧礼中,有的地方备瓦罐一个,用途与北方丧礼仪式差不多。
在农村,农家平时忌讳将这些东西添置放在家中,添置这些东西叫“添瓦”。只有家里的老人快不行了,才能添置,这叫“屋内添瓦”。
老人去世后,办丧事期间要花费钱财,正如农村一句老话所说的“红白喜事两把刀,过后如同用火烧”。红喜事花钱得到了一个新媳妇,而白事既花了钱,人也离去了,这就是“财走人败”。
二、兄弟不睦
过去农村普遍贫穷,建房不易。兄弟多的人家,一般都要分家组成小家庭。很多分家后,没有来得及建房,或者还没有能力建房,只能共住父母,或者爷爷、太爷爷建的房屋。
房屋小的,两兄弟共一栋房屋,房屋大的,三四弟兄共一座房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农村,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如果兄弟和睦相处,共住的房屋就会得到同心协力修缮。如果兄弟不睦,各行其事,各自分到的部分,能够得到及时修缮,而共有的部分,就比较难了。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共屋漏,共锅补”,就是这个原因。
而共有的部分,一般是堂屋(厅堂),即位于正屋的中间的开间。农村老话说“分家不分堂”,意思是说,兄弟分家,堂屋是不能分的,只能是共有。
兄弟不睦,对于堂屋来说,一般会出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是对堂屋都不管,漏雨漏风也好,哪怕是站在堂屋内,抬头就能见到天也罢,谁也不去修缮,结果堂屋就破烂了。
堂屋破烂后,对两边的开间是有影响的。两边的开间为了能住人,两边只好上木撑子撑着稳定下来,或者打木架子来固定,然后在堂屋这边在架挑檐,挑檐上再盖瓦。
这样盖瓦,就不是在屋顶了,而是在堂屋内,这就叫“屋内添瓦”。
另一种是将堂屋从中线隔开,各占一半,这叫堂屋内起篱笆墙。在农村,这是一种笑话,嘲笑兄弟不和的人。但是,这种笑话还真让人笑不出来,这种事虽然只是个别,但还真的出现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地,有两兄弟不和,打了十多年官司,还真的在堂屋内建起一道石头墙,这是我亲见亲闻的,而且参与过调解。然后,他们把堂屋拆除,再加盖挑檐,挑檐正好在堂屋内。这也是典型的“屋内添瓦”了。
因此,在一些地方,“屋内添瓦”用来比喻兄弟阋墙。这种情况,真像老话所说的“兄弟不和,家宅不宁”。
在农村堂屋是家族祭祀、议事、待客的核心公共空间,象征家族的凝聚力、尊严。如果兄弟分家后,忽视对堂屋的修缮,甚至人为地划分堂屋,在堂屋内体现的亲情,已经完全淡漠了,说明家族精神纽带已完全断裂。
兄弟亲情割裂后,难以互助,而这种做法,在村里影响非常坏,树立了不好的榜样,难得到村邻的认可,更得不到村邻乡邻的帮助。对于旧时农村来说,兄弟陷入这样的窘境,终将走向共同衰败。这就是俗语所说的“财走人败”。
三、弄瓦之喜
我国古代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把生女孩叫“弄瓦之喜”,古人就把家里生女孩叫“添瓦”。因此,我国一些地方把“屋内添瓦”理解为家里生了女孩。
在古代,家里生女孩被说成是“财走人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古代的重男轻女观念。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是男权社会,传统观念中,男子是传宗接代的人,也是家庭顶梁柱。
那时,人们常讲的“人丁兴旺”的“丁”,指的就是男子。家庭或家族人丁兴是否兴旺,其判断标准就是看男子的多少,家里男孩多女孩少就是人丁兴旺,而家里女孩多男孩少就是人丁稀少,人丁不旺。
二是厚嫁之风,嫁不起女。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厚嫁之风盛行,很多地方普遍流行“薄聘厚奁”,再加上当时民众还很的贫穷,导致很多嫁女人家破产。因此,就有了“屋内添瓦,财走人败”之说。
这种说法都是旧时代的事,现在新的时代,男女平等,此事也就很少有人提到了。
总而言之,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语,原来的本意并不重要,往往被民间根据当地的需要进行了拓展,或是比喻,或者引申,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以便起到教育或警示作用。这是我们在解读传统俗语时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