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必然性,鲁迅和周作人关系很亲却不密。尤其在帝王家,关系的密度与亲度更难成正比,杨广与杨勇、曹植与曹丕、李建成与李世民都是亲兄弟,关系上却势同水火。胤禛与胤禵、胤祥都是皇子,他们之间充满爱恨情仇与利益纠葛,关系远近并不由“亲”决定。
先看他们三的成长经历
胤禛与胤禵,同为康熙的德妃乌雅氏所生,但两人的成长线路不一样。
胤禛出生时,乌雅氏由于级别太低没有资格亲自抚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胤禛被皇贵妃佟佳氏带大。等到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晋升为德妃,具备了抚养皇子的资格,胤禵就是其亲自带大。所以,胤禵与胤禛即使是亲兄弟,两人小时候的交集也不多。
在中国,做母亲的一般都比较疼小儿子,何况胤禵是德妃亲自抚育的,得到的母爱会更多。德妃在对待兄弟俩的态度上,一碗水端不平也会影响兄弟关系。
胤祥是章佳氏所生,但是章佳氏在胤祥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按照清代皇宫惯例,胤祥需要其他妃嫔代为抚养,而抚养他的人正是德妃。
胤祥好书画,正好胤禛也好那一口,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建立起密切联系,不似同胞胜似同胞。雍正后来在胤祥的祭文中回忆: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两人从小就朝夕相处,即使短暂分离也会有书信往来。
胤祥小时候很受康熙的恩宠,后来在废太子时失去圣眷。而胤禛早年也不太受皇帝待见,只能以“闲人”自居。两人经历上“同是天涯沦落人”,更能让彼此惺惺相惜。
都是夺嫡之争的参与者,但角色定位不一样
胤禵与胤禛在夺嫡之争中,始终处于对立状态。胤禛自成体系,胤禵先是胤禩一派,然后又自立山头。自始至终,兄弟俩都不在同一阵营。皇位就一个,兄弟俩却都想要,但只有一人坐上去。
尤其在胤禵成为大将军王之后,一跃而成为“准太子”,对胤禛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与其说胤禵与胤禛是亲兄弟,不如说他们是“友商”。如果将胤禛比作小米,那胤禵就是华为,而胤祥就是红米。
胤祥的立场始终比较坚定,始终都与胤禛一伙。在大阿哥镇魇胤礽的事件中,胤禛其实也有份,但他却死不承认,还是胤祥跳出来为其顶罪。胤祥的行为保护了胤禛,却导致自己被圈禁,还成了康熙朝唯一没有封爵的成年皇子。
后来胤祥得到雍正的格外恩宠,与他夺嫡时的立场密不可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帮领导办十件好事,不如替其办一件坏事或者背一次黑锅。
雍正即位后,胤祥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他没有恃宠而骄,依旧忠心耿耿,协助雍正处理军国大事。而胤禵坐镇西北,又有军功,手握十几万大军,当其听到胤禛继位后,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让本就将他作为重点防范对象的雍正对其更不信任。
胤禛与胤祥在多年的交往中,已经形成密切的战友同盟关系;胤禛与胤禵围绕着皇位,形成的是竞争关系,双方利益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