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近英雄,天下更无抗手。唯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在2018年永远离开了哦们,上帝想要看武侠小说于是金庸先生去了。先生千古,他的一生并不是庸庸碌碌的一生,他留下的作品也足以传世。
读先生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字“侠”,先生的作品里不乏大侠,他们惩奸除恶伸张正义;他们善良正直热血,永远昂扬。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陈家洛,郭靖,乔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这个中国古代的概念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就是救国救民,不计回报,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金庸先生的作品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侠”这个概念似乎在一步步消退。主人公越来越像一个“人”,陈家洛郭靖乔峰大多都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国家民族义无反顾的伟大形象出现,而到了韦小宝那样一个混混也能混的如鱼得水,还有一众大侠跟随他。金庸作品为什么会出现“武侠”精神的消亡?
实用主义哲学的兴起
金庸先生早期的作品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侠”的味道。大侠们往往身怀绝技,武艺超群,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哪里有不平,哪里就会有侠出现。他们为了伸张正义可以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陈家洛可以牺牲自己的爱情,把香香公主送给乾隆。司马迁说“所谓侠者,其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城,不爱其躯,赴士之扼困,千里诵义者也。”太史公对于侠的判定就是言出必行,救人于危难之中,不顾自身安危,显然陈家洛就是我们歌颂的传统武侠形象。
但是陈家洛这样的大侠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吗?陈家洛固然伟大,但是他似乎脱离了“人”这一形象,缺少了“人味”。
以至到后来的《碧血剑》袁承志是一个身怀国仇家恨的人,身上背负着杀父之仇要报。但是自己的仇人是皇上。为了国家大义,侠最终可以放下仇恨,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的后面。从陈家洛到袁承志,侠渐渐走下神坛贴近现实中的人,主人公渐渐有血有肉,不再是完全的无私,也会被仇恨蒙蔽,但是最终还是都会以国家民族为主。
20世纪以来,实用主义哲学兴起。人们普遍认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虚的,这也影射到先生的作品中。传统意义上的大侠似乎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不再被推崇,取而代之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大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实用主义哲学倡导的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大侠就是可以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死的形象。侠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置私利于不顾。侠永远正气凌然,从不偷奸耍滑。而韦小宝这一形象实在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侠,他坑蒙拐骗花言巧语,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当然可以牺牲别人。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还有一众武功超群的大侠围着他转。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是大侠的一贯形象。在春秋战国的自由土壤里,长满了侠气。司马迁《刺客列传》记载的五位刺客都堪称大侠。他们重信义,讲承诺,对于他们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深入秦王宫去刺秦王,壮士扼腕,易水诀别。荆轲知道此行无论是否成功,都不能活着回来了。然而在封建王朝是不会有这样跨越阶级的交往与信任的。
韦小宝(剧照)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即使表面上看和康熙是好朋友,但是封建皇权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可能斗得你死我活。韦小宝善于溜须拍马左右逢源,极大的满足了皇上的虚荣心,而像郭靖乔峰这样坦坦荡荡的大侠是不屑于做这些也不会做这些事的。
锄强扶弱一心为民的大侠在封建王朝生存不下去,侠有自己一套道德标准并且远远高于常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更不会对统治阶级奉迎献媚。郭靖有多老实,韦小宝就有多狡猾。郭靖朴实善良刚正不阿,一步步成为大侠靠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他不像小宝那样圆滑,甚至有些“傻”,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救国救民,最后为国战死。然而郭靖这样的侠大多也只存在于小说中,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被奸人陷害。
陈近南(剧照)
《鹿鼎记》中虽然小宝是主角,但是小宝的师傅陈近南,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侠,行走江湖,锄强扶弱,集结了“侠”的所有美好品质于一身。“为人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一个大侠,最后却也没有好下场。金庸先生小说中侠的精神在这里消亡了。
在此之前,金庸先生小说的主角大多都是为国为民凛然正气,最终和所爱的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郭靖有他的黄蓉,杨过有他的姑姑,张无忌有赵敏。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侠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孟子所“人先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但是像韦小宝这样的人就是为了自己的欲望什么都可以为,对于这样的人,侠怎么与之抵抗,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放下自己所坚持的信仰,那这样还是侠吗?
侠的多面性
侠和武的关系,传统意义的上的侠一定会武术,但是会武术的不一定是侠。武只是侠的容器,而一个绝世高手要成为人人景仰的大侠,还需要有一颗锄强扶弱,帮扶弱小的心。在侠的观念里,劫富济贫是常有的行为。但是在法制社会,劫富济贫确实不符合法律规范的,侠奉行的是心中的道德标准。一个人抠门吝啬恶毒,损人利己,我们可以说他不道德,但是他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这就是侠的信仰的道德标准和封建法律背道而驰的地方。
杨过与小龙女(剧照)
从陈家洛到郭靖乔峰再到杨过。金庸先生对侠的定义逐渐多样化,人物性格也更加突出。陈家洛表现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侠,为国为民,学成之后积极出世拯救天下苍生。但是这样的侠士没有个人性格的凸显,似乎已经被神化了,呈现给我们只是千篇一律的大侠风范。
而到了杨过,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杨过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更加的有个人风范更加的不受约束。对待爱情,他更不是可以为了义气舍爱人于不顾。杨过和自己的姑姑在一起,有为常理,但是他一意孤行,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一味奉行侠的那一套精神,原本高高在上只能仰视的“侠”也有了正常人的七情六欲。
金庸先生对“侠”这一定义设置更加宽泛了,侠也可以像杨过一样率性而为,侠也有自己的偏执,并不一定就永远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金庸先生的小说伴随我们这一代又一代人长大,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过武侠梦。梦想自己叱咤武林,梦想自己也能在哪天得到一本秘籍,然后成为碾压众生的高手。大侠锄强扶弱,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劫富济贫。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想想,那毕竟是艺术,艺术高于生活,但是艺术也源于生活。我们普通人又未必不能做侠。
在生活中,敢于和社会上的恶势力作斗争,敢于对不平提出抗议,即使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势,也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韧性,这就是大侠风范。
现代生活不能没有“侠”
金庸先生说过“侠就是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种精神在社会上永远存在的,永远有的,这种侠的精神永远存在的”。先生说侠的精神永存,虽然在他的作品中侠这种精神呈现的是一种消亡的状态,但并不代表侠的精神会消失。
我们这个社会永远需要侠,今天的侠不需要精湛的武义,只要有一颗帮扶弱小的心。今天我们常说的“键盘侠”是侠吗?我认为不是,键盘侠们在网上大肆发表自己的意见,中伤他人,即所谓在“网络上重拳出击,在现实中唯唯诺诺”,这样的人完全与传统意义上的侠背道而驰。
我们的社会需要“侠”,虽然现代社会安保制度已经很完善了,有警察保护我们的安定,不需要侠来除暴安良。但是在那些法律触不到的角落,仍然需要侠,如果所有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老人跌倒还会有人扶一把吗?公交车上看到划开别人钱包的小偷,我们敢于开口吗?这都是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也都能放大为21世纪的“侠义之举”。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