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沙俄不断在中亚进行侵略扩张,侵吞我国帕米尔地区大片领土,与此同时,英国势力从印度西进。俄英两大帝国在帕米尔高原迎头相撞,不断发生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竟背着中国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瓜分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缓冲地带”,瓦罕走廊就这样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卑鄙行径下产生了。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是丝绸之路的研究者,著有《重返帕米尔》一书,讲述他多次往返帕米尔高原的经历,他也曾实地探访瓦罕地区。他表示,目前国内对“瓦罕走廊”存在很多误解。首先,许多国内媒体,甚至当地政府误将西起中国、阿富汗边境的瓦罕基尔山口,东至公主堡长达90公里的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称为“瓦罕走廊”,这是错误的。“瓦罕走廊”是近几十年出现的国外媒体用语,专指阿富汗的瓦罕行政区,它与“瓦罕谷地”、“瓦罕帕米尔”(即瓦罕河谷)以及“瓦罕国”的空间范围不同。
历史上,它属于丝绸之路南线,是东西文明的碰撞之处。许多行者曾在此留下足迹:法显、宋云、玄奘、慧超、马可·波罗……在处于极盛期的唐朝与帝国的敌人吐蕃、突厥以及新生的伊斯兰世界博弈时,瓦罕走廊也是重要的战略考虑。高仙芝的第一次西征便打通了经瓦罕走廊进入伊朗高原的路线,使得帝国重新掌握了帕米尔地区—兴都库什山脉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要地。约92公里长的中国和阿富汗边界线,形如一个倒弯钩。
如今,瓦罕走廊西部依然还是挺乱的。而且经济效益应该不大,对方肯定没钱修路,要是我国投资修路要考虑效益,别说赚钱了,估计都很难收回成本。所以直到现在瓦罕走廊都没有直通的道路,但这并不影响中阿贸易。阿富汗的矿产和农产品可以通过中巴、中塔之间的公路运输,也可以经过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火车站,搭上中欧班列的运输快车。这条运输线路虽然绕路,但路况更好,运营也成熟,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一年四季都能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