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出炉:不同区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体现了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和协同性,企业投资上海有了“定星盘”
文|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中国各城市产业竞争激烈,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产业布局思路是什么?近日,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出炉。产业布局图显示,上海前瞻部署了10条重点产业链,以及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
10条重点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时尚消费品、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先进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率先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分别为浦东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区、静安“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长宁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普陀智能软件产业集聚区、虹口北外滩绿色服务发展试验区、宝山智造无尽·上海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承载区、闵行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嘉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金山化工新材料产业片区、松江九科绿洲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奉贤东方美谷美丽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崇明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投资及资本市场部、产业及物流地产服务部负责人罗瑾向《财经》表示,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给出了不同区的特色主导产业,体现了政府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差异化和协同性,避免了不同区之间同质化竞争,这对企业在上海落地,投资者投资上海都给出了精准的指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处长陈斐斐向《财经》介绍, 此次发布的重点产业布局图体现了上海产业布局三个思路:一是承担国家战略,二是提升能级,上海要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三是因地制宜、协同化、特色化发展,让各个区的主导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和竞争力。
陈斐斐表示,当前上海产业发展的打法更加聚焦,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明确各个区的产业定位,从而避免“内卷式”竞争。此外,重点产业布局图还显示,上海的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统筹资源:一是市跟区的联动协同,每一个集聚区的行动方案和政策都是由市级产业部门和区级共同研究制定和推进;二是各个委办局更加统筹,涉及多个条线和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通过协同机制,围绕共同的方向,把资源统筹聚焦起来。”
1500万方“筑巢空间”为企业量身定制
上海是如何统筹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财经》注意到,在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发布的同时,14个聚集区还开放了超1500万方“筑巢空间”,面向全球招商。
据悉,1500万方优质产业空间,聚焦战略引领的先导产业、新质发展的优势产业、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邀请全球企业共筑产业高地。其中,先导产业旨在技术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浪潮,如徐汇区打造10万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发力智能经济产业赛道,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未来将推动大模型垂直应用覆盖医疗、教育、城市治理全场景,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高地。
优势产业旨在构建成熟生态驱动全球竞争力。如浦东新区建设375万平方米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发展智能终端特色赛道,聚焦AI芯片、人形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推动终端智能化与交互革命,以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打造全球人机交互技术策源地。
未来产业旨在定义下一个产业增长极。如嘉定区打造16万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推动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氢能+固态电池双技术突破,目标在2027年形成全球首个“车-路-云-网”一体化示范区,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据悉,1500万平方米“筑巢空间”中包括研发楼宇、配套办公、标准厂房、高层厂房、待建地块等各种空间资源,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每平方空间皆以 “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护航企业发展,邀请全球创新企业、行业龙头、科技先锋入驻。
罗瑾分析,1500万平方米“筑巢空间”是上海为产业发展提供的优质载体,为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需求,精准提供定制化的园区、标准化厂房等空间。
罗瑾认为,此前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厂房等载体。当前随着产业升级、科技发展,空间载体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升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高精尖产业,对空间载体的要求更高了。如生物医药产业,对研发空间、所处环境、排污排水、环保等各方面都有更为精细化的标准。因而,在当前各地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下,政府越来越注重打造与产业特征相适应的载体空间。
一直以来,土地稀缺、地价贵是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上海以“工业上楼”破解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2023年9月,上海正式出台了《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
《财经》注意到,在不久前举办的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陈杰正式发布了“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首批上线59个优质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30万平方米,覆盖10条重点产业链,为产业资源和产业空间高效匹配提供便捷的信息化通道。
罗瑾表示,“智造空间”是上海推动“工业上楼”战略的重要载体,指通过垂直化、集约化的空间利用方式,建设高层厂房或产业楼宇,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高效、环保的生产空间。“智造空间”更多是高附加值、科技型企业入驻,例如,每层楼涵盖不同的企业,通过工业上楼推动同一产业类型的企业或者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聚集在一栋楼里,加速产业链企业的协作。
如何理解“云链平台”?罗瑾表示,“云链平台”是“智造空间”的数字化支撑系统,通过整合政策、空间、产业资源,打造智能化匹配与管理的生态系统。
例如,当前诸多科技企业需要用到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云链平台则提供了这些系统,云链平台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在一个空间中共用数字基础设施或大数据平台,无需每个企业或项目都建立一个小的数据中心。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更高效地利用资源。
《财经》了解到,自2023年9月出台《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以来,上海市已构建起涵盖资金办法、产业目录、技术指引、行动方案等全方位政策框架。例如,《上海市智造空间产业指引目录》明确了鼓励上楼的产业门类和限制进入高层厂房的情况,帮助企业甄别不同产业上楼可行性。《智造空间设计指引》提出园区设计和产业用房通用设计要点,归纳8大细分产业上楼适应性要求,指导企业打造匹配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空间。
37个“引凤场景”打造技术变现“快车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发布的同时,围绕这14个区的主导产业,上海还面向全球发布了37个“引凤场景”,拟投资额超500亿元,打造技术变现“快车道”。
各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每个集聚区均拿出至少一个引凤场景,向全球发出“揭榜令”,以产业生态为基、创新政策为翼,为全球企业打造“零时差”融入上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入口。
制图:《财经》记者孙颖妮
陈斐斐表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场景经济的城市,早在2017年、2018年发展人工智能时,上海就首先将场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写进了政策文件中。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发展场景的范围和内涵更加丰富了。当前上海场景打造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研发攻关型,第二种是产业孵化型,第三种是应用示范型,第四种是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跨领域、跨区域,也称之为超级场景。“这四类场景是给企业提供的市场机会,要有实实在在的投入,有真金白银拿出来,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果转化投入场景当中。”
具体来看,上海产业孵化型场景主要聚焦初创企业培育与创新生态构建,提供技术验证、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如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会客厅、金山新材料孵化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场景。
技术攻关型场景旨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侧重基础研发与中试转化,如面向星闪下一代短距无线技术的芯片攻关、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长兴海洋实验室等重点场景。
转型升级型场景主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如宝武碳中和研发创新试验场、嘉定氢能港、闵行电机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等场景。
应用示范型场景致力于打造可复制的标杆解决方案,加速技术实现市场化,如嘉定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财经》了解到,在此次上海发布的38个引凤场景中,嘉定区提供了“嘉定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嘉定新能港、氢能港综合生态”和“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汽车芯谷、汽车·创新港创新示范及应用”三个引凤场景。
走进嘉定区3.73平方公里的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内,集聚了上汽大众、智己汽车、飞凡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零束科技、百度 Apollo、小马智行等整车、零部件、汽车芯片、智能网联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作为“老牌”汽车城,嘉定正以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和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建设为抓手,构建起从研发创新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闭环。
近年来,嘉定区特别注重场景打造和开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如中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第一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等。
“双智”试点以来,嘉定注重场景开放,大力推进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了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全域开放,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1117公里,可测试场景约9100个,并开放“大流量、高动态、高复杂”自动驾驶高速公路应用场景。
《财经》注意到,从建设主体来看,上海的场景打造既有政企协同主导,如嘉定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政府+车企)、金山中试基地(园区+企业);也有科研院所引领,如:长兴海洋实验室、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更有链主企业牵头,如上海电气大型铸锻件智能体、徐汇区漕河泾企业数据空间。
罗瑾表示,从上海打造场景揭榜挂帅的机制以及建设主体的多样性可以看到,上海推动产业发展的务实精神和场景打造的开放精神。上海面向全球招商,吸引全球企业和投资者一起来共建场景,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到场景的建设中。上海的场景打造不是完全由政府来策划和决定的,而是由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共同参与。“揭榜挂帅,择优选择,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来干。例如如果是民营企业的方案和能力更优,也可以PK掉国有企业。”
嘉定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也向《财经》表示,嘉定氢能港的打造就是和企业共建的过程,此次嘉定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等引凤场景,就是希望有更多企业来到这里一起建设、一起发展。
两个500亿基金为企业注新能
产业发展、场景落地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有力支撑。
据悉,上海各区通过发布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免租优惠等多样化举措,从政策保障、资金扶持、人才引育到平台搭建,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进程,为企业成长注入动力。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重磅推出两大基金矩阵,为城市产业能级提升注入新动能。
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首期基金100亿元。该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符合市区协同主导产业的项目,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助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在上海市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达500亿元以上,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该基金群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与行业龙头企业、各类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产业园区共同助力完善上海并购市场生态。
上海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核心目的是吸引全球资本、企业、人才投资上海。大会上,诸多企业表示感受到上海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也有部分企业对上海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科技创新给出了建议。《财经》注意到,很多企业和机构给出了上海吸引国际人才的建议。
上海超导科技董事长马韬向《财经》表示,期待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出台更多有力举措。“有一些问题仅靠企业的快速发展或企业对人才在财务需求上的满足,还不足以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人才落地后的生活成本和氛围等因素也十分重要。”
罗瑾也认为,上海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不断充实顶尖人才。上海在为国际人才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教育等公共服务以及打造创新氛围、提升创业工作便利度等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同时,上海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新的挑战,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可以进一步突破。“此外,上海最需要的还有信心,信心贵于黄金。”
责编 | 杨明慧
题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