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刊发表多篇关于莫言作品的评论,引起热烈讨论,这很正常,也很必要,是正常的文学争鸣。来稿踊跃,留言量大。这里谨提醒参与讨论的读者注意用词的分寸,一者敏感词慎用,二者粗话脏话忌言。
莫言说过:“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如果我能写出一部类似于《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来稿针对莫言此说,以及围绕这一说而展开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代表本刊观点。文明讨论,有助于文学的良性发展。
莫言曾坦言,想拿自己的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部《阿Q正传》。此语一出,便在文学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莫粉们对此大多不认同,他们的理由看似有理有据:鲁迅没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也没有在国内外获过大奖,而莫言写了很多长篇小说,且在国内外斩获大奖无数。那么,莫言的全部作品能否换一这部《阿Q正传》呢?这背后涉及的,是对文学价值的不同理解与评判。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莫言在长篇小说创作数量上的显著成绩,然而,鲁迅的《阿Q正传》虽然不是长篇小说,但其价值却不可估量。这部中篇小说塑造了阿Q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他是旧中国底层民众的缩影,身上集中了愚昧、麻木、自欺欺人等国民劣根性。鲁迅通过阿 Q 的故事,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弱点,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入木三分,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阿Q正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之林也备受推崇,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是许多长篇小说难以企及的。显然,莫言的所有长篇小说,都没有塑造出一个阿Q式的世所公认的不朽的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文学典型。
莫粉们以鲁迅没有长篇小说为由,认为莫言创作的火数量众多的长篇小说更有价值,这种观点其实是片面的。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不能仅仅以作品的篇幅长短或获奖多少来衡量。有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如匕首投枪,能够直刺社会的痛点,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有些作品虽然长篇累牍,但却可能在思想和艺术上缺乏创新,流于平庸。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莫言之所以说想拿全部作品换《阿Q正传》,或许正是因为他深知鲁迅作品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位作家,他对鲁迅有着深深的敬仰和崇拜,他明白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的。这种表态,不仅是对鲁迅的尊重,也是对文学本身的敬畏。它让我们看到,在莫言的内心深处,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作的数量和获得的奖项,更在于作品能否真正触动人心,能否对社会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莫言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当我们在比较不同作家的作品时,应该保持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去评判,而应该看到作品的多方面价值。莫言想拿全部作品换《阿Q正传》,这只是一种感性的表达,体现了他对鲁迅作品的高度认可和向往。而莫粉们的不认同,只是反映了他们对莫言作品的狂热痴爱。
其实莫言对自己的创作实力,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这从他两次大幅度修改代表作《丰乳肥臀》,即可见其一斑。而评论家们指出的大量硬伤的存在,特别是语言艺术性上的不足,更将制约他在文学史地位上的评价。当诺奖光环褪去之时,冷静客观地审美下,这时才知他的“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之言,绝非谦虚之词。这一点,虽然会让莫粉们失望至极,但莫言却因此挽回了作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