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出虎将,智勇如关张,汉水英名显,子孙皆传扬。两度扶幼主,一心报先皇。青史铭忠烈,流芳百世长。
对于熟悉三国史料及小说的读者来说,这首诗自然不难辨认,所赞之人正是英勇无畏的虎威将军赵云,字子龙。
无论是史实记载还是小说演绎,赵云无疑是五德齐全的完美将领。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温、良、恭、俭、让,甚至是智、信、仁、勇、严,赵云皆符合这些高标准,堪称楷模。
赵云在刘备最为困顿时投身其麾下,并在暗中协助刘备组建了第一支骑兵部队。历任牙门将军、偏将军、桂阳太守、荆州留营司马、翊军将军等职,刘禅即位后,赵云更是晋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封号永昌亭侯。与之同封的魏延同为亭侯,赵云的封号比魏延略高半格,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熟悉古代官职的朋友必然了解,中护军负责全军将领的升降考评,而亭侯的名号也比都亭侯高。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首任牙门将军,魏延则是继任者。牙门将军职掌禁卫军,常伴主公左右,参与军谋,不仅要具备超凡的勇力,更需有卓越的战略眼光,非文武双全之人无法胜任。
然而,像赵云这样几乎完美的人物往往难免招来嫉妒和非议。历史上屡见其例,嫉妒之心无处不在,正如杜甫在诗中所批评的那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赵云的名字流传千古,衍生了诸多英雄壮丽的传说。其中一个便是赵云临终时大喊三声,诸葛亮听后悲痛欲绝,悲从中来,瘫倒在地。
这一幕并未出现在《三国志》或《云别传》之中,甚至《三国演义》也未提及赵云临终的具体言辞。《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为:“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
赵云的儿子赵广、赵统报告噩耗时,并未提及父亲临终的遗言。《新三国》第八十八集对这一情节有所扩展,姜维代替赵广、赵统带泪前来:“半个时辰前,子龙老将军去世了!”
诸葛亮闻讯后泪如泉涌:“苍天啊,断我一臂呀……赵老将军临终是否有遗言?”
姜维颤抖着回答:“赵老将军临终前没有遗言,只是大喊了三声——北伐!北伐!北伐!”
诸葛亮听后,悲痛欲绝,倒地痛哭,无法言语。
这样的情景在经典版的《三国演义》中亦有体现,但含义更深远。
经典版中的表现更富有底蕴,赵广赵统传述赵云遗言:“家父临终时说,他不能随军伐魏,虽死也难瞑目于九泉之下……”
而诸葛亮的悲伤则更加沉痛:“子龙,我正欲北伐,不料你……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亮失一臂膀……”
当诸葛亮再次写下《出师表》时,他心力交瘁,伏案小憩之际似乎又看见了赵云的身影:“丞相,子龙老矣,我已见不到恢复中原,先帝遗愿我已无法尽力,复兴汉室大业,丞相,就靠您一人了。子龙死不瞑目啊,丞相……”
这些情节虽然是演绎,但也极为贴近历史真相。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到赵云:“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赵云的去世,意味着诸葛亮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统帅,更失去了北伐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赵云临终时的三声“北伐”呼喊,不仅有历史依据,也符合诸葛亮痛心疾首的情理。
赵云是坚定的主战派,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诸葛亮更为坚定。刘备伐吴时,诸葛亮虽然身为丞相,却不便公开反对,但赵云却挺身而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在史实中,诸葛亮并未公开反对刘备伐吴,这并不难理解:丢了荆州,“隆中对”失去了战略支撑点,而荆州又是刘备的故乡,收复荆州对刘备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更关键的是,丞相必须支持皇帝的决策,公开反对实属不妥。
赵云的资格比诸葛亮更老,与刘备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赵云的反对意见刘备会听从。而同样反对伐吴的学士秦宓,却因言辞不慎,被刘备关入大牢,差点丧命。
赵云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年轻时便有这样的志向。他当初投奔公孙瓒时,便放言:“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赵云加入刘备阵营后,始终在刘备和刘禅身边守护,坚定支持诸葛亮的北伐。结合史料来看,他临终前的三声“北伐”与诸葛亮听闻后痛哭倒地的情节,确实有历史依据,绝非无稽之谈。
最后,用一首经典的老歌来表达我们对赵子龙的敬意:
虽未谱金兰前生信有缘,
忠勇付汉室情义比桃园。
匹马单枪出重围,英风锐气敌胆寒,
一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
子龙子龙世无双,
五虎上将威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