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河作为全球水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每年流入海洋的水量约占全球所有河流总流量的20%,其流速平均达到了21.9万立方米每秒,约为长江流量的七倍之多。如果长江能拥有亚马逊河的流量,理论上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时,至少能把七倍于长江流量的水量调往北方。
根据网上查询的资料,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总调水量为448亿立方米。如果以长江水量为基础,七倍的水量就是3136亿立方米,相当于约2.2万个西湖的容量。另一种说法指出,华北平原每年所需的补水量大约为400亿至900亿立方米,才能保持当地水资源的平衡。由此可见,如果长江的水量与亚马逊河相同,它对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然而,历史上中国很难实现大一统,长江虽仅为亚马逊河流量的七分之一,但在古代它已经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战国时期,秦国要征服楚国,首要任务是占领巴蜀地区,只有在这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才能够顺着长江向楚国的西部发起进攻。若从其他方向进攻楚国,就必须越过长江,而当时的技术和战术条件,使得突破长江南岸的防线变得异常困难。
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小朝廷由于长江的天然屏障,依然难以被北方政权征服。因此,隋朝南下灭陈时,陈后主自信地认为隋军必定白费力气。这也解释了为何直到唐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才开始大规模的开发,经过千年的努力,才逐步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了“鱼米之乡”。
如果长江的水量与亚马逊河相当,那么长江的中下游区域宽度将达到大约1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从长江一侧望向另一侧,几乎无法看到对岸。尤其在接近出海口的地方,江面甚至可能扩展到数十公里,宽度达到上百公里,几乎与大海无异。这将极大地影响中国南方的开发进程,或许直到明清时期才具备了开发江南的条件。然而,届时江南已经发展出了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征服南方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尽管先秦时期长江流域也拥有广袤的雨林,但与亚马逊雨林相比,当地的环境要相对宜人得多。这也是楚国能够凭借简单的青铜工具和木农具,成功开垦土地、修建运河、疏通河道、排水除沼,从而成为当时华夏文明圈内水利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并有能力征服更深的雨林,控制长江流域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水量增加七倍,那么该地区的降水量也将呈现七倍增长,环境将变得极为不利于农业开发。
过多的降水将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难以长期耕作,几乎每片开垦的土地都可能因水土流失而迅速变得贫瘠,这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农业生产力。即便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开发的土地也可能重新被原始森林覆盖。如此一来,长江流域将依然维持原始的森林生态状态,而不是成为肥沃的“鱼米之乡”。
而且,广阔的江面和热带雨林的面积,也会成为南北交通和统一的重大障碍。即使是在现代,巴西政府也未能找到有效的开发亚马逊雨林的方法,据说至今在亚马逊雨林的深处,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被外界知晓的原始部落。
因此,长江水量的增加并非越多越好。实际上,今天的长江水量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相对适宜的。它既能满足北方的水资源需求,又能够滋养长江两岸几亿人口的生存需求。在古代,长江不仅是南北之间的天然屏障,还是一条重要的航道,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