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黄文宣老师,2016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发回一篇有关五十年代他上高中时候的体育课和学校运动会的手写稿,每天1/4时间用于体育锻炼,全年级三个班135人,全部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一同学跳高接近当时全国纪录,人人考取大学。
这样的成绩,在今天看来近乎“神话”。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所中学的体育教育,却真正诠释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真谛。
一、体育课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
1953年的中学体育课,每周四节体育课分两次上,到第二学期,就按照苏联“劳卫制”的必测和选测项目进行安排,包含100米、10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铅球、篮球、垫上运动和跳箱等项目,涵盖了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所有身体素质。
学校要求毕业前人人达标,所以在体育课上,每个人都努力认真、不甘落后,体育教师更是言传身教,要求严格。
课外,学生还自发组成3-4人锻炼小组,选其中体育较好的一人当组长,负责组织、监督和指导。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经常提前起床,到操场跑步或做引体向上。
劳卫制达标每学年由学校分项统一组织测验,计时丈量按田径规则严格执行。测验前上报县教育局,他们派督导人员来校视察,没人作弊,也不想作弊。
学校每年还举行春、秋两季田径运动会,以班为单位,毕业班参加不例外,赛前一个月,估计能得分的班里优秀运动员就开始集训。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热闹非凡,班主任经常到场督看,体育教师在场巡回指导。校运会报名人数不限,鼓励人人参与,参加人数多少每班按比例计入团体总分。比赛项目,男子设有100米、200米、400米、1500米、3000米、4×100米接力、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铅球、手榴弹。
二、没有运动鞋和营养餐,却练出接近全国纪录的成绩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
饮食方面:寄宿生主食多数是中午干稀饭,早晚稀饭、山芋干,菜是自家腌制的小海鱼虾和黄豆酱,蔬菜靠食堂2分钱的清炒时蔬。
装备方面:整个校运会比赛上,除了少数学校尖子运动员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赤脚比赛,男生穿背心短裤,女生把长裤卷到膝盖,那时,哪里有五颜六色的运动服。
医疗方面:体育老师带白兰地防学生长跑晕倒——尽管三年里无人晕倒。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创造了惊人的运动成绩:
跳高 1.72米(解放后全国男子跳高的纪录仅1.76米)
撑杆跳 3.21米(用竹竿完成的)
100米 11.7秒(手动计时,实际可能更快)
三、体育不仅没耽误学习,反而助推升学率99.3%
很多人认为,体育占用总学习时间的1/4,肯定会影响成绩。但莆田二中的数据恰恰相反:
每天1/4时间锻炼,但高考升学率接近100%。
全年级没有一个“眼镜生”,没有一个“肥胖生”,体质与学业双优。
终身受益:作者黄文宣老师79岁时,仍坚持锻炼,还能连续慢跑3-4公里、做引体向上、爬绳、头手倒立,而且没有“三高”。
四、今天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对比当下:
青少年体质下滑:超重率34%,近视率84%。
体育课沦为形式:中考体育临时突击,高中体育课常被占用。
过度强调分数,忽视全面发展。
60年前的那群学生,用事实证明了: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健康换分数,而是让强健的体魄支撑更高效的学习。体育不是教育的对立面,而是教育的基石。
五、结语
黄文宣老师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温暖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当下教育的短板。或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挤出时间锻炼”,而是“如何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羸弱的“做题家”,而是塑造身心强健的完整的人。
你怎么看待现在的体育教育?你的学校/孩子每天有多少时间锻炼?欢迎留言分享。
↓↓↓初级报名↓↓↓
↓↓↓中级报名↓↓↓
↓↓↓万人扶持计划报名↓↓↓
↓↓↓西部大开发报名↓↓↓
↓↓↓高级报名↓↓↓
专业名师授课
更加深入的理论
更加实用的知识
国内唯一的
国家级
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证书
持证上岗首选
1 8 8—3 1 1 8—3 2 1 3
生态研究
燕行说道
媒界评论
体教前沿
生态瞭望
燕行书屋
健身家园
政策公告
生态融合
燕行视角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