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根本就不是战斗民族,而是被驱赶到苦寒之地的战败民族。
1,历史上,只要法德英波瑞等国不内部打成一团,俄罗斯就是被揍的命。
俄罗斯人生活在苦寒之地,就是明证之一。
2,俄罗斯能击败法国拿破仑,是因为联合英国;二战中击败德国,是因为联合英国和美国;
若欧洲联合起来,俄罗斯根本就不是菜;克里米亚战争,沙皇战败自杀,一战中,沙俄帝国被德意志帝国打崩就是明证。
3,当下俄罗斯的综合力量更不是欧盟+英国的对手。
2024年欧盟27国+英国的总GDP约20万亿美元是俄罗斯的10倍;
总军费3900亿美元是俄罗斯的3.9倍;
总人口5.16亿是俄罗斯的3.6倍;现役总兵力150万是俄罗斯的1.3倍。
欧盟+英国与俄罗斯对抗的短板是核力量:
俄罗斯拥有约6000枚核弹头,而英法合计不足500枚,但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欧洲现有铀库存约5万吨,理论上可制造约1.5万枚广岛级核弹,只要有决心,加上欧洲投放载具和空中力量的优势,欧洲同样可以跟俄罗斯形成核平衡。
但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英法德波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对乌克兰的支持问题上表现出了一种看似矛盾的立场:
一方面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其继续抵抗;
另一方面又始终避免直接派遣军队参与冲突。
(2025年4000德军士兵永驻立陶宛,德国二战后第一次海外驻军)
欧洲国家选择“援助却避免参战”的政策,背后到底有何考量?
且看下文分析。
一、支持乌克兰持续抵抗的战略考量:乌克兰已经成为欧洲之盾。
1.地缘政治安全考虑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乌克兰危机不仅仅是一场区域性冲突,更是关乎欧洲整体安全架构的重大挑战。
法德英波等国支持乌克兰的首要原因是维护欧洲的地缘政治稳定。
从地理位置看,乌克兰是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
如果乌克兰完全落入俄罗斯控制,将直接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对于波兰等东欧国家来说,这种威胁尤为直接——他们与俄罗斯或白俄罗斯直接接壤,历史上也曾遭受过来自东方的入侵。
因此,支持乌克兰抵抗被视为在更远的防线上阻止潜在威胁的战略选择。
2.维护国际秩序和规则
欧洲国家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的得利者,对于欧洲来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特别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如果这种行为不受到有力回应,可能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鼓励其他国家通过武力改变现状。
特别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等东欧一些小国,若乌克兰被俄罗斯吞并,面临的就是下一个就是自己的命运。
作为二战后建立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欧洲国家有强烈动机支持乌克兰,以此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明确信号:
违反国际法的侵略行为将付出高昂代价。
这不仅关乎乌克兰的命运,关乎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性,更关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3.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素
欧洲国家将支持乌克兰视为捍卫民主、自由等西方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在他们看来,乌克兰代表着一个寻求融入西方、拥抱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而这场冲突被框定为民主与威权主义之间的对抗。
这种价值观维度的考量在欧洲公众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各国政府的援乌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民意支持基础。
特别是在冲突初期,欧洲民众对乌克兰的同情和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4.北约集体防御体系的信誉
虽然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但北约的信誉和威慑力在这场危机中受到考验。
如果西方国家不能有效支持乌克兰,可能会让人质疑北约保护其成员国的决心和能力。
这对于依赖北约集体防御保障的东欧成员国来说尤其令人担忧。
因此,通过支持乌克兰展示西方的团结和决心,被视为维护北约威慑力的重要举措。
这种支持虽然是间接的,但对于维护整个欧洲-大西洋安全体系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二、制约出兵的现实条件。
1.避免与核大国直接冲突的风险
不直接派兵的最重要原因是避免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这种对抗可能升级为核战争。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拥有国,其核威慑始终是西方决策者必须考虑的因素。
历史上,核大国之间一直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这种相互克制被称为"核和平"。
即使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苏也通过代理人战争而非直接对抗来竞争。欧洲国家深知,一旦北约军队与俄罗斯军队直接交战,冲突升级的风险将难以控制。
2. 国际法和合法性考虑
从国际法角度看,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向一个非盟约国派遣军队存在合法性问题。
乌克兰既不是北约成员国,也不是欧盟成员国,欧洲国家没有条约义务对其进行直接军事保护。
虽然可以援引集体自卫权等原则,但在实践中,未经邀请或授权就向他国派兵可能被视为违反国际法。
这种法律上的模糊性使得欧洲国家在采取直接军事行动时更加谨慎。
3.军事能力和准备度的限制
经过几十年的和平红利,欧洲国家的军事能力已经大幅下降。
德国、法国等国的军队规模和战备水平都不足以支撑一场高强度的大规模战争。
根据各种评估,欧洲主要国家的弹药储备、后勤保障能力和部队训练水平都存在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参战,不仅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可能暴露自身的军事弱点。
4. 国内政治和民意制约
虽然欧洲民众普遍同情乌克兰,但这种同情是否能转化为支持本国军队直接参战则是另一个问题。
民调显示,大多数欧洲民众支持向乌克兰提供援助,但对派遣本国军队参战持谨慎或反对态度。
政治领导人必须考虑国内民意的承受能力。
直接参战意味着本国军人可能伤亡,这在和平已久的欧洲社会中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任何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
5.经济成本和能源依赖
直接军事介入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不仅包括军事开支,还包括可能的经济报复和能源供应中断。
在冲突爆发前,欧洲特别是德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
虽然这种依赖正在减少,但能源安全仍然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直接参战可能导致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完全破裂,对欧洲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在经济已经面临通胀压力和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这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能难以承受。
三、"代理援助"模式的战略优势
1.风险可控的支持方式
通过提供武器、情报、培训和经济援助而非直接出兵,欧洲国家找到了一种风险相对可控的支持方式。
这种模式允许他们在支持乌克兰的同时,避免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抗。
这种间接支持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可能是最优选择。它既展示了西方的决心,又避免了冲突失控升级的风险。
2. 消耗对手的长期战略
从战略角度看,支持乌克兰进行持久抵抗可以达到消耗俄罗斯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目的。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通过延长冲突时间来削弱对手,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但可能效果显著的选择。
历史上,这种通过支持代理人来消耗对手的策略并不罕见。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如果能够通过支持乌克兰来长期削弱俄罗斯的军事能力,将有助于改善欧洲的整体安全环境。
3.国际联盟的维系
当前的援助模式有助于维系和扩大支持乌克兰的国际联盟。
如果欧洲国家单方面派兵,可能会分裂这个联盟,因为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承担直接军事介入的风险。
通过援助而非参战的方式,可以让更多国家参与进来,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压力。这种多边合作不仅增强了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也分散了单个国家承担的风险和成本。
4.为外交解决保留空间
不直接参战也为未来的外交解决方案保留了空间。
如果北约国家直接参战,将使冲突各方的立场更加对立,和平谈判的空间将大大压缩。
保持某种程度的置身事外,使得欧洲国家可以在适当时机扮演调解者的角色。这种灵活性在长期来看可能是达成持久和平的关键。
5.让斯拉夫人互相减丁。
对于某些欧洲政客来说,当下的乌克兰并非完全是自己人,乌克兰与俄罗斯渊源极深,纠缠几百年,乌俄正式分手,还是2014年俄罗斯夺取克里米亚,乌克兰需要缴纳投名状,另外乌克兰在西方的支持下能够坚持住。
四、政策困境与未来展望
1.援助疲劳和可持续性问题
随着冲突的长期化,欧洲国家面临着"援助疲劳"的挑战。武器库存的消耗、经济援助的负担以及国内民意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援助的可持续性。
如何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维持对乌克兰的有效支持,将是欧洲国家面临的长期挑战。这需要在军事、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进行创新和调整。
2.战略模糊性的利弊
当前的政策存在一定的战略模糊性——既不明确排除直接军事介入的可能性,也不做出明确承诺。这种模糊性有其战略价值,但也可能造成误判和不确定性。
如何在保持必要威慑的同时避免误判导致的升级,需要精心的战略沟通和危机管理。这对欧洲国家的外交智慧提出了很高要求。
3.长期安全架构的重塑
无论冲突如何结束,欧洲的安全架构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
如何在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确保欧洲安全,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长期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欧洲国家需要在军事能力建设、集体防御机制、能源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的安全环境。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
德国新总理默茨上台后,宣布了重新武装德国的战略计划,德国重新武装,标志着欧洲甚至世界安全架构的重塑。
结论
法德英波等欧洲国家选择支持乌克兰但不出兵的政策,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
1,必须支持乌克兰,否则乌俄合并,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等与俄罗斯相邻的东欧小国必然面临乌克兰的命运,这是法德英波等欧洲国家不愿意看到也不可能接受的。
2,“三个和尚”没水吃,二战后,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欧洲和平了几十年,欧洲国家希望美国继续出头,自己躲在后面享受红利。
3,畏惧俄罗斯的核力量。
4,乌克兰需要缴纳投名状,而且乌克兰还能支撑,用乌克兰耗死俄罗斯更符合欧洲诸国的利益。
5,法德英波等欧洲国家重新武装需要一段时间。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的政策,让一些欧洲政客们清醒过来,靠别人的保护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德国,可以乘俄乌战争重新武装自己,恢复正常化,重新变成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强大的国家。
欧洲选择支持乌克兰但不直接出兵,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它可能无法快速结束冲突,但避免了更大规模战争的风险;
它展示了西方的团结和决心,但也暴露了直接行动能力的不足;
它为乌克兰提供了继续抵抗的能力,但也让乌克兰遭受重大的损失。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这场危机及其应对方式可能标志着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它不仅考验着现有国际秩序的韧性,也在塑造着未来的国际格局。
欧洲国家的政策选择及其效果,将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将是欧洲国家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建立更加稳定、公正的国际秩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