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七年,秋季七月癸酉,淇国公丘福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带领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作为副将,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率军前往讨伐本雅失里。八月甲寅,丘福在胪朐河遭遇失败,战死的还有王聪、火真、王忠和李远等人。
九月甲戌,李远和王聪分别被追赠为莒国公和漳国公。冬季十月丁未,丘福的封爵被削除,其家族被迁往海南。
——《明史》
永乐七年,在安南局势发生剧变后,朱棣得知蒙古大汗本雅失里杀害了前往蒙古的使节郭骥。消息传来,皇帝勃然大怒,北征之事便此提上议程。其实,北征并非是朱棣的临时决定。自从前朝名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中大败蒙古主力后,蒙古逐渐陷入衰退,并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鞑靼是蒙古的嫡系,历史上历代大汗都是黄金家族的后代;瓦剌与黄金家族关系疏远,并且对这个曾经衰落却自命不凡的家族充满不屑;而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较为亲近,常有一些蒙古人投靠中原。
这三大部落中,鞑靼与明朝的积怨最深。毕竟,正是明朝将黄金家族的后裔驱逐出中原,使得这些原本依靠赋税享乐的贵族,沦为自力更生的“贫困”生活。由此,鞑靼与明朝的仇恨逐渐加深。
面对鞑靼一再挑衅,成祖终于决定亲自组建十万精兵,发动北征。
北征大计中,主将的选择成了朱棣的首要任务。当时,随着靖难之役后大多数将领的离世,年已六十七的淇国公丘福成为了唯一的合适人选。
丘福,作为靖难之役的头号功臣,深得朱棣信任。对丘福的信任程度可见一斑:作为武将出身,丘福与当时的太子朱高炽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甚至在朱高炽正式被立为太子之前,丘福曾向朱棣建议,认为朱高煦更适合担任太子。明朝帝王对大臣结党营私极为厌恶,但即便如此,朱棣依旧对丘福宠信有加,并让他担任未来皇帝的太子太师。
至于朱棣为何如此重用丘福,我们无法准确考证,也许是因为丘福在靖难之役中的英勇表现打动了朱棣,或许是因为两人都是武将出身,互有共鸣。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丘福在朱棣心中已成为北征的首选人选。
在明朝,北征常常是让将领成名的机会,像徐达、冯胜、蓝玉等名将,无一不是凭借北征立下赫赫战功,名垂千史。丘福迎来了这次机会,当然感到异常激动。但朱棣对丘福的能力并非全然信任,他在出征之前多次叮嘱丘福:“谨慎则胜,疏忽则败,必须整肃队伍,观察将士的动静,深思熟虑,确保胜利。”
虽然丘福已经年事已高,但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先锋的身份上阵,担任主将指挥作战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面对蒙古的战斗经验也并不丰富。朱棣深知这一点,他在丘福出征后,仍然不放心,派亲信追上去,嘱咐丘福:“听说军中有言虏易取者,务必小心,千万不可轻信,若信之,必定败北。”
然而,遗憾的是,丘福似乎被即将建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忽视了朱棣的警告。当使者离去后,丘福似乎将皇帝的叮嘱抛之脑后,继续前进,甚至踩中了朱棣早已预见的雷区。
永乐七年八月,丘福率军进入鞑靼领土,并指挥千余骑兵先行。在胪朐河以南,丘福迎战鞑靼游骑,轻松击败了他们,并俘虏了鞑靼的尚书。
对丘福而言,打败鞑靼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首战胜利后,他松懈了警觉。被俘的鞑靼尚书告知丘福,鞑靼的大汗本雅失里得知明军大部队已到来,非常害怕,已经逃至三十里外。丘福大喜,决定带领主力部队追击,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名“叛臣”的话中存在问题。首先,作为鞑靼高层人物,尚书怎会被明军轻易俘获?其次,就算本雅失里在撤退途中走散,又怎会让这个尚书知道大汗的确切位置?再者,鞑靼贵族对明朝积怨已深,那些愿意归顺的早已投向朵颜三卫,怎会轻易背叛自己的可汗?
丘福怎会如此轻易地相信敌人的话?他决定跟随尚书前进,继续深入鞑靼腹地。接下来的两天里,明军不断与少量的鞑靼兵力遭遇,每次战斗后,鞑靼士兵都迅速撤退,丘福因此越发自信,认为这场战争将是一次轻松的胜利。
然而,随着深入敌境,丘福的副将们开始察觉到问题。路上不断遇到的鞑靼兵力与徐达当年在蒙古设下的圈套如出一辙。此时,明军已深陷敌军包围之中,为了保全大军,他们只能依照徐达的旧例,修筑防御工事,等待主力部队支援。但丘福全然不听,甚至连皇帝临行时的警告也无法阻止他继续追击的决心。
果然,正如朱棣所担心的那样,轻信敌人的话最终导致了失败。丘福未能捕捉到本雅失里的行踪,反而被鞑靼主力包围。尽管明军拼死抵抗,最终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朝廷,明成祖大怒,并决定对丘福和其他战死的将领进行不同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