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的改写,我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20世纪30年代中期, 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中央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整编工作。尽管这次整军并未达到预期的完全理想状态,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理顺了中央军嫡系部队与旁系部队的编制结构。而且,这次整编工作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地方军,并且这种编制模式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尽管如此,由于武器装备的供应仍然存在不足,虽然大体上遵循了2旅4团制的基本框架,但在技术兵种和重武器的配置上,各部队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
在这些完成整编的部队中,最为完备且装备较为先进的,当属前两批整编的20个师(其中包括教导总队和第2师的补充旅)。这些部队大多数已经更换了全新、足够数量的步枪、轻机枪、重机枪以及迫击炮。然而,山炮、机关炮和战防炮的配置却显得不够统一,部分单位已经装备了这些重型武器,而其他单位则完全没有,甚至数量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不过,无论装备的多少,经过整编的这些部队在人员配置、装备水平、编制体系和经费待遇上,明显优于那些未经过整编的部队。正因如此,这些部队常常被称作“德械师”,尽管这种称呼并不完全准确。
事实上,是否佩戴德式钢盔,并不能代表这些部队完全符合“德械师”的标准。除了教导总队外,其他部队并不完全是“德械”的部队。编制调整的核心意义是要实现“齐装满员”,而在整编之前,甚至连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在编制上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各种类型的枪械不乏其种,但却十分参差不齐,这对部队的整体战斗力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调整过后的这些部队,大多数装备的是国内兵工厂仿制的武器,配合一些进口的武器。由于生产和采购能力的限制,整编的进度也遭遇了瓶颈。换句话说,某些部队的整编工作往往受制于“先到先得”的原则,导致进展不均衡。
到1936年年底,前两批部队的整编工作基本完成。而根据整体计划,1937年将进入新一轮的整编工作,预计整编10个师。或许很多人不清楚,网上所提到的前20个师的整编工作,只是整编计划的一部分,实际上,直到1937年,整编工作依然在稳步推进。
这10个师的番号分别为:第1师、第5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8师、第78师、第85师、第98师和第四路军中的一支部队。这其中,许多人都对第1师和第78师较为熟悉,这两支部队均为胡宗南的嫡系部队,而第78师则是从第1师中分出来的。由于第1师早在整编之前便已经装备精良,并且有超额的配置,因此它的整编工作相对轻松,无论是人员还是武器装备,都丝毫不逊色于前两批整编的部队。
至于第51师和第58师,这两支部队最终成为第74军的核心力量,但在当时,它们尚未隶属于第74军。根据整编标准,每个师的编制应该是2旅4团结构。例如,第58师整编之前有5个团,但按照新标准,它必须调整为4个团。除去王耀武指挥的第51师外,其他部队均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整编。
然而,第51师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王耀武的第51师被特别标注为:除去第51师的第三团外,其他团数均按四团编制。这一特殊情况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原因。事实上,第51师当时并不是一支声名显赫的部队,而是作为机动部队使用的。第51师最初起源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时,由保定编练处编成3个团,名为补充第1旅。尽管名为“补充旅”,但它依然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各团招募了大量西北军流散的老兵,并按照中央军的标准进行换装,军官则从黄埔军校中抽调。王耀武、李天霞等人当时便是从这支补充旅中抽调出来的。
到了1936年,这支补充旅升格为新编第11师,并很快更名为第51师,成为一支正规部队。根据当时的编制,第51师设有3个团,同时配置了通信营、特务营、工兵营、辎重营、炮兵排和卫生连等支援单位。
那么,为什么在整编时,第51师仍然保持3团编制呢?这可能与第2师的补充旅有关系。第2师补充旅与第1补充旅是兄弟部队,两者在保定编练时分别从6个团中各分得3个团。第2师补充旅属于第一批整编部队,而王耀武的第51师则属于第三批。
然而,第三批的整编工作尚未完成时,全面抗战爆发。第51师接到命令调往淞沪战场,并与第58师合并,组成第74军。最初,第51师仅辖第301团、302团和306团,参与了淞沪会战。直到会战期间,第51师才完成了2旅4团的编制,其中第305团从陕西警备旅调来,但由于缺乏作战经验且装备较为落后,王耀武决定让该团在后方构筑工事,并等待补充武器及训练。直到撤退至南京保卫战时,该团才真正投入战斗。
根据战后资料,第51师的武器装备大致为:主要步枪为汉阳造,部分装备中正式步枪;轻机枪为捷克式和勃朗宁;重机枪为三十节式;此外,还配备了驳壳枪和82毫米迫击炮。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第51师并非完全配备钢盔,但大多数战斗部队依然装备了钢盔。
到了1938年初,第51师经过重建后,重新投入了抗战的征程,继续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战。
---
这样改写后,文章内容有了更多细节,符合您对描述的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