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代日本,很多人或者会想起明治时代,或者会想起昭和时代。而明治-昭和之间的大正时代,却堪称近代日本的十字路口时期。
甚至后世认为,如果大正时代之后的日本没有走向歪路,或许近代日本的历史乃至近代东亚的历史,都会改写。
1、近代日本的十字路口
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待近代历史,会发现似乎明治时期的日本比起二战之前的昭和时代要文明很多——比如明治时期的日本在对清朝入侵的时候,为了欺骗世界舆论,会考虑一些公关问题:比如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装模作样对西洋记者展示厚待清军战俘,这种行为很大程度欺骗了世界舆论,所以当时西洋各国认为日本是“文明”国家,而清朝是野蛮国家。
而昭和时代的日本则似乎放飞自我了,各种野蛮行为不断。
而明治-昭和之间的大正时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代日本的走向。
事情还得从西元1912年说起。
这一年的东亚,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那时候,韩半岛被日本吞并,琉球国在这之前也不复存在。1912年的东亚很不平凡:因为这一年,中国确立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而日本的明治天皇也随之驾崩——大正天皇成为日本的新天皇。
2、大正时代的好日子
近代日本的强悍是因为明治维新。而世界历史对于明治维新的评价是这样的:那就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明治维新很不彻底。
所谓不彻底的体现就在于,日本的军方只向天皇负责,而内阁无法节制军方——后世一般认为,这个奇葩情况导致了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而大正时代的日本却给改变这一点带来了契机:大正天皇在做太子的日子里,大脑受到过物理打击,所以神志经常出现不清醒的情况。这也给文官内阁的壮大提供了机遇。
并且,大正天皇在位期间,世界历史还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那时候的世界秩序——很多新兴国家在一战后诞生,同时,很多新思想也随之产生,并且得到传播。
大正日本少不得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同时,大正时代的经济也有了空前发展。甚至若干年后,很多日本人在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日本,总会怀念大正时期的好时光:因为大正时代的日本不像明治时期那么贫穷,同时也没有像昭和时代那样卷入大规模战争(按:事实上大正时代也有过对外战争,比如出兵西伯利亚。)。
并且,大正时代,相当多平民家庭出身的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政界进入高位。大正时代的日本,相对进入一种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所以后世的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得出一个判断:那就是如果近代日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或许会避免走向军国主义。
但个人并不如此认为。
3、昭和军国主义的必然性
1929年-1933年,遍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日本作为经济结构脆弱的列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经济压力下,日本国内的社会氛围发生了惊天变化。军部势力也随之逐渐抬头——那时候太多的日本青年看不到出路,于是,很多人选择把出路寄托在对外战争上。
于是整个日本社会弥漫着鼓吹战争的氛围。个别反对激进战争和扩大战争规模的日本高官,也被来自军方的人暗杀掉。随着反对声音的消失,日本也不可逆的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
从历史的必然性角度来说,1929-1933经济危机并不是偶发事件。也因此,日本受到冲击,并走向军国主义,也是必然。
所以,大正时代的所谓宽松,注定是昙花一现。
并且,所谓的宽松也是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