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郊记忆的“蜀宴赋”餐厅
6月23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正式举行,此次主题采访活动旨在进一步叫响“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采访分南北西三线同步进行,沿途涉及成都、眉山、乐山等10个市(州),积极展现全省探索“文旅+百业”,推动文旅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转化的亮点成效。
当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前往东郊记忆、铁像寺水街等点位,来看成都如何用“文旅流量”带动“消费增量”,让文化旅游业释放更大的经济潜力。
杜甫草堂:
今年将申报“杜甫川行”文物主题游径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坚持文旅融合,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在采访中表示,2024年杜甫草堂年接待游客720万人次,产业收入4600余万元。
如何让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常看常新?对此,王飞介绍:“一方面,拓展形式,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例如,今年,我们即将申报‘杜甫川行’文物主题游径,以杜甫诗歌文化为主题,聚焦杜甫在川行经地、生活地、游历地,尤以成都为核心区,串联诗圣在蜀时期生活轨迹,展现杜甫在四川省内的诗文成就。今年,我们还将引进洛阳的文物展,从文物的角度,对唐代的诗歌、服饰、音乐、文化进行综合打造,将围绕文物展积极推动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的场景拓展,持续打造文创产品,讲好草堂故事。”
另一方面,王飞提到,杜甫草堂中还设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来自高校的学生们时常在此研习,不少修复书画的技术,是在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此外,我们还将文物修复现场向游客开放,增进游客的文化体验,让他们现场感受到文物修复师们让古籍、文物重新鲜活起来的‘指尖魔法’。”
东郊记忆:
园区内“蜀宴赋”
即将在上海开设分店
从国营红光电子管厂蜕变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业园区,近年来,东郊记忆紧扣“国际时尚”定位,引进新业态、营造新场景,年轻、时尚的产业新生态逐步呈现。
在商业空间上,东郊记忆准备了一大批特色“首店”店铺,不断提供具有稀缺性和新鲜感的文旅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园区还通过时尚方式创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沉浸式汉文化餐秀“蜀宴赋”,开业运营9个月,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媒体曝光量累计超10亿次,成为东郊记忆“国潮”网红IP。
“从消费者的构成来看,30%来自境外,包括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自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境外消费者的数量有明显的增长。”四川蜀宴赋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孜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蜀宴赋这样以传统文化融合餐饮的细分赛道,对境外游客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更好服务境外游客,我们还提供了双语服务等。目前,我们的年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七八千万元,接下来还将在上海开设分店。”杨孜说。
2024年,东郊记忆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去年,我们举办各类活动超2500场,吸引游客近1800万人次,整体营收超30亿元,较2021年增长370%。”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东郊记忆已聚集音乐展演、数字文创、潮流时尚、特色宿集等20余种业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记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