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对你提供的文章逐段改写,内容保持原意,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伊拉克绕开美国的审查体系,成功引进了中国VN-22装甲车生产线。这一行动实质上体现了伊拉克行使国家主权的意愿,同时也反映出美国在伊拉克影响力的减弱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整个过程没有经过美国的正式批准,而是伊拉克基于自身战略考量,主动突破了美国的限制,展现出更为独立的防务决策能力。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收入被纳入由美国控制的“伊拉克发展基金”(DFI)管理,所有外汇结算必须通过美国的金融体系进行。这种安排使得伊拉克在与中国进行VT-4坦克采购谈判时,无法通过美元顺利完成支付,严重阻碍了交易进展。比如在2017至2018年间,伊拉克曾尝试用石油抵偿部分军购款项,但由于结算机制的复杂性及需要美国的默许,最终未能如愿,导致交易陷入停滞。
此外,美国在伊拉克驻军人数超过两万,实际上对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事务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形同“太上皇”。伊拉克议会也未通过驱逐外国驻军的法律,使得所有重大军事采购必须获得美国同意。正因如此,许多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军购项目长期处于搁置状态,难以推进。
长期以来,伊拉克受到美国武器出口的限制,不仅价格高昂,还附带诸多政治条件。同时,美军的存在激化了国内反美情绪。2024年初,伊拉克议会虽然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撤出的法案,但美军依然驻扎在部分关键基地,这种僵局反而激发了伊拉克方面寻求防务独立的强烈愿望。
此时,因俄乌冲突,俄罗斯无法按计划向伊拉克供应装备,比如原定的T-90坦克受阻。同时,美国又禁止伊拉克采购俄制武器,这种双重压力使得伊拉克不得不转向中国,填补其防务装备的空缺。
中国的VN-22装甲车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了V型防雷底盘和14级弹道防护,可有效抵挡14.5毫米口径子弹,并装备主动防护系统。其售价仅为美制同类装甲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非常适合伊拉克的反恐和城市治安任务。伊拉克还可以选择降低武器配置,例如用12.7毫米转管机枪替代更贵重的30毫米机炮,进一步节省成本。同时,中国提供生产线及技术转移,助力伊拉克实现军工自主化发展。
伊拉克通过议会立法要求外国驻军撤离,并默许亲伊朗的民兵组织袭击美军基地,这表明伊拉克已经不再完全听命于美国。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从2011年高峰期的数万人减少到2024年的两三千人,政治影响力大幅衰退,已无力强行干预伊拉克的军贸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VN-22属于轮式装甲车辆,不涉及导弹或战斗机等敏感装备。伊拉克强调该车辆主要用于“反恐和治安”,未触及美国《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CAATSA)的敏感红线。而中国以“民用生产线”的名义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底盘制造,巧妙避开了直接的军事技术转让争议。
2024年4月,伊拉克国防工业委员会(DIC)发布视频,正式宣布在巴格达的拉比工厂启动VN-22装甲车的本土化生产,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蒂·哈桑亲自主持了启动仪式,显示出伊拉克对自主军工的重视。
西班牙《军事区域》杂志、搜狐网、腾讯新闻等媒体详细报道了这条生产线的引进情况,指出伊拉克成为首个获得VN-22装甲车生产许可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在埃及防务展上展示了双方合作成果,间接确认了技术转让的实质内容。
尽管美国国防部在2024年批准了3亿美元用于支持伊拉克直升机的后勤维护,但对VN-22项目保持了低调和沉默。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此项目的默认态度,是因为不希望与伊拉克关系进一步恶化,且该交易对美军在该地区的安全构成的威胁有限。
伊拉克引进中国装甲车生产线,体现了其“向东看”外交政策的典型案例,意在平衡美俄两大强权影响,并借助中国资金推动能源和基础设施重建。VN-22生产线在中东的落地,也为中国探索“技术出口与本地化生产”新模式打开了大门,未来可能促进红旗-9B防空导弹、VT-4坦克等更多合作项目的推进。
在美军影响力明显衰退的关键时期,伊拉克以反恐需求为由,巧妙利用民用合作的掩护,引进军事技术,成功规避了美国的干预。这不仅反映了美国在中东控制力的弱化,也显示出中小国家在多重压力下追求战略自主的可能性。今后,类似绕过传统“审核”机制的合作或将成为美国盟友体系中的新常态。
---
如果你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风格,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