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的一天,西方作战指挥中心陷入一片寂静。美国卫星侦察到俄罗斯南部导弹设施出现异常活动,情报官员称之为“可疑行动”。这并非例行演习,结合其他情报信号,美国分析人士判断,俄罗斯可能正准备对乌克兰发动核打击。
当时,乌克兰军队在反攻中取得显著进展,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地区大部分领土和赫尔松市。面对这些失利,美国情报界认为,俄罗斯可能将领土丢失视为“对国家生存的威胁”,符合其核理论中启动核回应的条件。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突然指责基辅计划使用“脏弹”,华盛顿认为这可能是为核打击铺垫心理借口。
为应对潜在的核威胁,美国及其盟友迅速制定了应急计划,并展开外交努力以缓和局势,中国和印度也积极参与其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将这一时刻形容为“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世界最接近核武器使用的一次”。然而,核打击并未发生,导弹也未发射。莫斯科似乎有意让全球看到其“扳机已上膛”,却始终未扣动扳机。
这并非俄罗斯首次发出核威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每当西方施加压力或乌克兰战局升级,同一个问题反复浮现:为何在战场失利、压力加剧和不断核威胁的情况下,俄罗斯未动用其最致命的武器?莫斯科能否继续模糊其核红线,同时维持威慑的可信度?
莫斯科如何操控核门槛?
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攻击乌克兰以来,核威胁已成为克里姆林宫的重要工具,不仅仅是偶尔的言论,而是管控冲突升级和威慑对手的核心策略。普京在开战当天的电视讲话中警告,任何阻碍俄罗斯的人将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后果”,这一表态被视为暗示在战略利益受威胁时,俄罗斯可能动用核武器。
几天后的2月27日,普京下令核威慑力量进入“特殊作战模式”,技术上意味着激活指挥控制系统,为核导弹发射做好准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分析,这一举动不仅是威胁,更显示了实际战备状态。
随着战场失利加剧,特别是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被迫撤军后,俄罗斯的核言论在2022年9月发生转变,从“国家生存威胁”扩展到“侵犯领土完整”即可触发核报复。这为新吞并的赫尔松或扎波罗热等地区面临威胁时使用核武器提供了依据,模糊的措辞为莫斯科提供了更广泛的法律和意识形态掩护。
2024年11月,俄罗斯进一步更新其《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首次将大规模常规攻击(包括对盟友白俄罗斯的攻击)纳入核回应范围。政策明确将“飞机、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大规模发射”视为对主权的威胁,使任何大规模西方或乌克兰空袭都可能触发核威慑。这种动态调整将核武器从仅限于生存威胁的工具,转变为灵活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形成“移动的恐怖保护伞”,让莫斯科能在不实际使用核武的情况下进行威胁和操控。
俄罗斯的“灵活盾牌”或“主动威慑”理念基于战略模糊、逐步升级威胁和根据战局重新定义核门槛的意愿。相比之下,西方的核威慑更静态,强调基于清晰、透明和可验证能力的恐怖平衡。而俄罗斯通过矛盾信号和示范性核演习(如“雷霆-2022”)制造混乱信息环境,强化其动态威慑。
美国的核理论则基于固定框架。《2022年核态势评估》规定,仅在应对核攻击或对美国及其盟友生存构成特殊威胁(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大规模常规攻击)时才会使用核武器。这种“延伸威慑”保护盟友的框架明确排除先发制人攻击,并承诺不对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尽管美国保留了低当量核弹头的“灵活威慑”选项,但其用途仍限于威慑,而非实际攻击。
然而,俄罗斯反复发出核威胁却未采取行动,使基辅和华盛顿开始质疑其威胁的可信度。模糊的红线本应迷惑对手,但可能适得其反,削弱威慑力并鼓励对手冒险。核威慑的心理压力逐渐从对对手的震慑转为俄罗斯决策者的负担,普京可能因担心全面升级而不敢真正跨越红线。
普京的现实考量
除了战略模糊,普京的决策还受到战场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揭示了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的实际障碍。首先,东欧的风向变化无常,尤其在乌克兰东部,风向常朝东北吹向俄罗斯内陆(如沃罗涅日)。高当量战略核爆炸的放射性尘埃可能通过核云飘向俄罗斯,危害本国人民。
此外,俄乌战线流动且重叠,俄军和后勤基地通常靠近前线,使用辐射武器可能对俄军造成附带损害。乌克兰军队的分散部署也降低了战术核打击的效果,因为战术核武需要集中目标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使其不适合战术核武器使用,大城市和物流中心多靠近俄罗斯或亲俄地区,核打击的政治和人道主义风险与军事风险相当。
威慑力的困境
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库,约5580枚核弹头,包括1710枚部署的战略弹头、2670枚储存弹头和约1200枚待拆除弹头。其核武运载工具包括洲际弹道导弹(部分部署在移动卡车或强化发射井)、战略核潜艇和可携带远程核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此外,约1000枚低当量战术核弹头可通过炮弹、导弹或航空炸弹用于战场局部目标。
尽管核武库庞大,俄罗斯的模糊红线——从“国家生存威胁”到“领土完整侵犯”再到“盟友受常规攻击”——逐渐失去威慑力。自2022年2月24日普京发出“史无前例后果”的威胁以来,多次警告均未兑现。西方因此变得更大胆:2022年夏,美国“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出现在顿巴斯,乌克兰随后接收英国“暴风影”导弹和美国“阿塔克姆”导弹,甚至对俄罗斯境内的战略轰炸机发动无人机攻击,而莫斯科始终未按下核按钮。
威胁与行动的差距削弱了俄罗斯威慑的可信度。当对手认为核威慑仅是外交工具时,他们会逐步试探红线。这种情况正在发生,俄罗斯的红线逐渐被蚕食,等待普京的进一步决策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