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飞豹”战机,中国空军三十年来的主力战斗轰炸机,性能媲美俄制苏-34,却从未出现在国际军贸市场。这架被飞行员称为“老伙计”的空中利器,藏着中国军工的核心秘密,更牵动着亚洲军事平衡的敏感神经。为啥宁可停产也不卖?真相远比想象更复杂!
1. 性能凶悍,小国拿到就是“大杀器”
别看歼轰-7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兵,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最大载弹量6.5吨,能挂鹰击-83K反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甚至电子战吊舱,对海打击能力堪比一艘移动战舰。作战半径1650公里,意味着从朝鲜起飞能覆盖日本全境,从巴基斯坦出发可直抵印度腹地。
举个例子:日本空自的F-4EJ曾和它东海对峙,结果歼轰-7靠长航程硬是把对方耗到燃油报警撤退。这种“专治不服”的本事,要是落到地区冲突热点国家手里,好比给火药桶递打火机——韩国网友都直言:“若朝鲜拿到飞豹,首尔防空网可能一夜崩盘!”
2. 技术不能卖,战术更不能泄
歼轰-7最值钱的不是硬件,而是中国空军三十年的“人机合一”。它的低空突防绝活,能贴海面30米高速飞行,雷达根本抓不住。当年军演中,飞行员曾把炸弹精准丢进通风口端掉指挥部,这套战术路径至今仍是机密。
更关键的是,歼轰-7的航电系统藏着中国武器火控的底层逻辑。232H雷达配合六代数字计算机,能让飞行员看清山沟里的坦克,这种多普勒锐化技术一旦外流,等于把中国战机的“眼睛”解剖给对手看。军方内部直言:“卖飞机等于送战术手册,这亏本买卖做不得!”
3. 中国自己还得靠它“看家”
别看歼-16已逐步接班,歼轰-7的反舰本事仍无可替代。比起轰-6的0.9马赫,它能飙到1.7马赫高速突防,专克美军航母编队。东海舰队飞行员透露:“鹰击-12导弹配飞豹,就是给宙斯盾舰准备的‘拆舰套餐’。”
更何况,重启生产线代价太大。2019年停产至今,零件供应链早转向新机型。就算巴基斯坦想要,光建维护体系就得花几十亿,更别说培训技师——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歼轰-7不卖的真相,远非“技术保密”四字能概括。它像一把刻度尺:一头量着中国军工自力更生的底气(斯贝发动机国产化啃了15年);另一头压着国际战略平衡的砝码(参考美国卖日本阉割版F-15的套路)。
三十年的“飞豹”传奇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可以老去,但绝不“贱卖”。这种克制背后,是崛起中大国最清醒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