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诸葛亮与庞统,这两位被比作“卧龙”和“凤雏”的旷世奇才,最终都归于刘备帐下,按常理说,刘备应当轻松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然而现实却给刘备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拥有两位顶级谋士的刘备,不仅未能实现天下一统,蜀汉政权反而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个,令无数人疑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这句话并没有错,而刘备之所以却得了俩,却最终还是败了,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安天下“与“得天下“:被忽略的关键区别
水镜先生的原话是“安天下”而非“得天下”,这一字之差实则天壤之别。“安天下”强调的是治理与稳定,而“得天下”则侧重于夺取与征服。诸葛亮与庞统的才能确实足以辅佐明主安定一方,但未必具备在乱世中从零开始夺取天下的全部条件。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的“跨有荆益”战略,本质上是一个割据自保的方案,而非统一天下的蓝图。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待天下有变”,即被动等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而非主动创造统一的条件。
当刘备询问“汉室可兴”的具体方法时,诸葛亮并未给出明确的军事征服路线图,而是强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的稳健策略。这种偏重防守与治理的思路,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进取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庞统的才能同样体现在战略规划和战术执行上,而非开创性征服。他在益州之战中提出的“速取”策略,虽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眼光,但本质上仍是局部战争的优化方案,缺乏对天下大势的整体把握。两位谋士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在既定框架内最大化利益,而非打破框架创造新局面。
刘备集团在拥有两位顶级谋士后,确实实现了从流亡势力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跃升,这正应验了“安天下”的预言。但若期望他们帮助刘备“得天下”,则超出了水镜先生原意的范畴,也是后世读者常犯的解读错误。
二、不得其时:刘备集团的历史时机困境
诸葛亮出山之前,水镜先生曾说过另外一番话,叫作“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便是刘备错过了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而即使是最杰出的谋士,也难以逆转不利的历史时机。
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时(公元207年),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近十年,孙权也在江东经营了三代。这两位对手都已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留给刘备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窗口极为有限。
曹操在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后便确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到刘备得诸葛亮时,曹魏政权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和强大的军事机器。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此时“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无论是硬实力还是政治合法性都占据绝对优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承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亦人谋也”,可见其对曹操实力的清醒认识。
孙权方面,自其父孙坚、兄孙策打下的基础,到孙权接手时(公元200年)已历十余年经营。赤壁之战前(公元208年),孙权已拥有“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稳固根基。刘备直到赤壁之战后才获得荆州部分地盘,此时孙吴政权早已羽翼丰满。
庞统加入刘备阵营的时间更晚(约公元209年),此时三国鼎立格局已初步形成。益州刘璋虽然暗弱,但地理险要,易守难攻。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才最终取得益州,此时距曹操统一北方已过去十四年,孙权统治江东也已超过二十年。这种时间上的滞后,使得刘备集团始终处于追赶者的位置,战略回旋余地极为有限。
历史时机的不利还体现在人才梯队的断层上。当曹操拥有荀彧、郭嘉、程昱、贾诩等一众谋士,孙权麾下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几代英才时,刘备阵营却长期依赖诸葛亮一人支撑。庞统早逝(公元214年),法正早逝(公元220年),导致蜀汉在人才储备上始终处于劣势。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慨叹:“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人才链的断裂,使得蜀汉难以持续维持与魏吴的长期对抗。
三、刘备的战略失误:未能善用双杰之才
拥有顶级谋士与实际善用其才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刘备在关键决策中多次偏离诸葛亮和庞统的建议,导致战略机遇的丧失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明确将荆州作为蜀汉战略的重要支点,然而刘备在湘水之盟(公元215年)时,未能识破孙权对荆州的真实意图。当曹操与孙权密谋共图荆州时,刘备没有及时增兵加强防御,导致关羽孤军奋战,最终荆州失守(公元219年)。这一重大失误使蜀汉失去了北伐的重要通道和战略支点。
庞统在益州之战中提出的“速取”策略被刘备部分忽视,同样造成了严重后果。庞统曾建议刘备在涪城之会时直接控制刘璋,快速夺取益州。但刘备以“初入他国,恩信未著”为由拒绝,导致后来与刘璋的长期战争(公元212-214年)。
这场持续近三年的消耗战,不仅延误了战略时机,还损失了大量精锐力量,庞统本人也在雒城之战中阵亡(公元214年)。若刘备采纳庞统计策,或许能保全更多实力用于后续与曹操的对抗。
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是刘备另一重大战略失误。此时诸葛亮明确反对东征,认为应当“抚和百姓,以待天时”。但刘备一意孤行,结果遭遇惨败,损兵折将,使本就不足的蜀汉军力雪上加霜。
结语
总的来说,刘备之所以在得到卧龙凤雏两大人才后,仍然没法一统天下,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安天下不是得天下大不相同,二、刘备失去了最佳的崛起机会,三、刘备未能善用卧龙凤雏之才,犯下了不少战略失误!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