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俄乌冲突,让人们看到了昔日被尊称为“全球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究竟有多少能耐。基本上,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不够高的缺点,在俄军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都发现,继承了苏联陆军“钢铁洪流”的俄罗斯陆军,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强悍。而从当下的乌克兰战场主战装备运用趋势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无论是俄军还是乌军,都开始越来越多地用起了被俗称为“肉包铁”的摩托车来打仗,俄军甚至还不止一次地组织大量摩托车实施进攻作战,属实是令人大呼没想到……
俄乌两军都出现了大量的摩托车部队
于是乎,问题就来了:并不缺乏坦克装甲车辆且机械化水平相当高的俄罗斯陆军,为何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装甲车的依赖,转而玩起了“切切实实的摩托化部队及其战法”呢?与俄军的装备发展趋势截然不同,手握各类装甲车的中国陆军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和轻型合成旅,莫非在装备建设方面出现了方向错误吗?不妨来简单地分析一番。
由民用FPV穿越机改装而来的自杀式无人机
对于俄军越来越依赖摩托车实施机动作战,这一选择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被战场上几乎无处不在的自杀式FPV穿越机给“逼”的。我们知道,由民用FPV穿越机改装而来的海量的简易自杀式无人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战场形态。传统的利用地球曲率,而在距离一线阵地后方约20~30公里的地方完成大部队人员和装备的隐蔽集结,然后向一线阵地进行运动并投入作战的战法,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实现。因为FPV无人机可轻易克服地球曲率带来的视线阻挡,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方集结起来的大部队和高价值目标,进而发起实时打击。
战场上的乌军步兵战车
在这种情况下,冲突爆发初期曾被一些人推测将上演的“俄乌装甲部队打响坦克大会战”的一幕,完全没有成真。我们看到的是双方机械化部队的化整为零,战线上充斥着各支小股部队实施的小规模交战。不过,这样就能避免由简易自杀式无人机组成的“蜂群”,所带来的大规模杀伤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毕竟,一辆步兵战车或装甲运兵车基本能搭载约一个班的步兵,一旦装甲车被简易自杀式无人机摧毁,车内步兵往往也会被“一起带走”。
俄罗斯为军队采购和装备了大量摩托车
与之相比,越野性不差、适合在一定距离内实施快速机动、因载员只有1~2人而可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摩托车,就成了应对简易自杀式无人机“蜂群”的一种手段。说白了就是,在机动作战过程中,即便部分摩托车和士兵阵亡,也不至于出现“被一锅端”的下场。目标越多且越分散,简易自杀式无人机所面对的打击难度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俄乌两军自然都对摩托车愈发青睐。
轻型合成旅的“猛士”高机动轻型装甲车
于是再来说说中国陆军。我们的陆地机械化水平同样不低,甚至被认为比美国陆军和俄罗斯陆军的机械化水平更高,如所有一线作战部队的技术类重装备都已实现自行化。然而,在俄乌两军愈发追求陆地载具化整为零、以至于开始大量使用“肉包铁”来打仗的情况下,中国陆军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八轮装甲车和“猛士”系列轻型轮式装甲车,是否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呢?
可提供伴随式野战防空的“625防空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有信心的,即解放军的选择是正确的。不难发现,俄乌双方之所以不惜化整为零到动用摩托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二者均缺乏足够的伴随式野战防空系统、特别是能够较好地对抗小型自杀式无人机的野战防空系统。举例来说,俄乌两军都没有诸如中国“625自行防空车”这样的雷达探测精度高、越野通过能力强,且可在短时间内泼洒出大量弹雨的自行防空系统;也没有如中国多款可编程炮弹那样的“能在空中编织起破片雨”的先进弹药;更没有像中国这样种类丰富的反无人机干扰系统或反无人机激光武器。
国产自行反无人机激光系统
在“菜鸡互啄”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和乌克兰自然只能以“降级作战”的方式,去寻求使用摩托车。而在解放军这里,只要我们的伴随式野战防空体系、尤其是反无人机手段足够丰富且先进,那就丝毫没必要“退化”到骑摩托车打仗,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