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公安的一项创新举措引发全网热议:他们通过企业微信搭建“便民微信”平台,民警主动添加辖区居民为好友,让群众遇到问题时“动动手指就能找警察”。从4月15日在龙华分局试点,到5月全市推广,这项警务工作法已开通1.6万余个警用微信账号,覆盖数百万市民。
无论是噪音扰民的投诉、防疫物资的跨国转运,还是老人被骗的紧急劝阻,民警都能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响应、联动多方解决。一位市民感慨:“以前觉得警察远在派出所,现在发现他们就在微信列表里,安全感瞬间拉满!”这种“指尖警务”模式,正悄然重塑警民关系,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样本。
过去,群众办事常面临“跑断腿、找不对人”的困境。而现在,深圳公安用微信这个“全民社交工具”打破时空壁垒:震楼器扰民?民警线上普法+线下巡查,一天解决问题;留学生需开无犯罪证明?远程提交材料,快递到家。
这种“零距离沟通+全流程服务”的模式,让民生问题从“层层上报”变为“一键直达”,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当它成为警民互动的桥梁,便有了温度。
“便民微信”的精髓,在于将警务工作从“事后灭火”变为“事前预防”。民警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防诈骗提醒、排查安全隐患,群众也能主动举报违规经营、提供预警线索。
比如大鹏分局通过微信收到老人被骗线索,迅速联动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保健品骗局。这种双向互动,不仅让警务工作更精准高效,更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警民同心,平安社区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质疑:“微信办公会不会让民警负担过重?”但深圳公安早有谋划:社区民警为主力,办案民警补充,所长带头表率,形成全警参与格局;企业微信实名认证+接任自动提示,既确保可信度又避免群众“找不到人”。
细节之处见真章——他们不是简单把微信当工具,而是构建了一套“科技+人力”的系统化服务生态。这种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真正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
从“脚板警务”到“指尖警务”,深圳公安用微信搭建的不仅是沟通平台,更是一条流淌着信任与温度的“连心桥”。当科技赋能遇上人文关怀,基层治理便有了破局之力。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更多城市?你的社区是否也有这样的暖心故事?评论区等你分享!
或许,真正的智慧治理不在于拥有多少高科技,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普通人感受到:安全感,就在身边;服务,触手可及。深圳的探索,正在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下一篇:植物货币是如何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