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暂时进入了休止期,双方都在认真反思,检讨这场冲突暴露出的各自问题。对于伊朗来说,他们总结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了这次的失败和最终不得不接受停火——那就是印度的背叛。
在这场冲突之前,印度和伊朗的关系一直不错。印度的能源依赖进口,约有70%的石油是从外部购买的,因为印度自有的油田远远不足以支撑其经济发展。而伊朗的石油,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地理位置接近,运输到印度的西海岸只需四天时间。尽管面临美国的制裁,印度仍然秘密购买伊朗的石油。另一方面,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阻挡了印度通向中亚的道路,而伊朗的恰巴哈尔港合作项目,正是印度绕开巴基斯坦,直通阿富汗、中亚,甚至欧洲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这也能与中巴合作下的瓜达尔港相抗衡。
对于伊朗来说,在中东局势复杂,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孤立自己,又在美国的围堵之下,拉拢印度这样的大国是必须的。这不仅能够平衡巴基斯坦在地区的影响力,还能为伊朗与美国的对抗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而从历史上来看,印度与伊朗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早在1510年,莫卧儿帝国和波斯人并肩作战,波斯语一度是印度宫廷的官方语言。如今,印度还有约5000万什叶派穆斯林与伊朗有着深厚的宗教联系。
然而,这一次冲突中的背叛却让伊朗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长期以来,伊朗将自己政府系统的软件开发外包给印度公司,认为印度不是美国的盟友,理应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然而,没想到印度的一些技术人员竟然在软件中植入了大量的后门程序。这些后门让以色列情报机构能够实时监控伊朗高级官员的动态,甚至精准定位伊朗防空洞的位置。以色列空袭时,伊朗的防空系统突然崩溃,指挥中心失灵,甚至藏在防空洞中的六名核科学家也因此丧命。所有这一切,竟都是因为那些被埋在软件中的后门程序,将关键信息直接传送给了以色列。直到伊朗通过切断全国网络才勉强遏制住了进一步的泄密。
在冲突爆发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纷纷谴责以色列,而唯独印度选择拒绝签署声明。伊朗曾将恰巴哈尔港的开发权交给印度,但最终印度不仅没有兑现其承诺的投资,反而在背后做出出卖的行为。尽管印度与伊朗的关系较好,但他们与以色列的关系显然更为微妙。事实上,印度和伊朗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伊朗对印度的需求之上的,尽管印度背叛了伊朗,伊朗还是不得不继续与印度保持一定的经济往来。而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则完全不同。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始于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当时以色列为印度提供了秘密的武器援助。此后,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苏联解体后,印度正式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合作发展军事和科技,甚至在2000年代中期,印度已成为以色列武器出口的最大市场之一。
印度与以色列的合作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尤其在防空导弹、无人机、间谍软件等技术上密切合作。而且,两国都有着共同的敌人:印度防备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分子,以色列则防范哈马斯和真主党。为了提升防范能力,印度的军人还直接赴以色列受训,情报共享也比与美国还要密切。如今,印度和以色列的贸易额已突破50亿美元,2024年以色列带着100多家企业前来印度洽谈自贸协议,合作领域涉及农业、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印度的民族主义者也把以色列视为榜样,视其为成功的宗教强国。
对于印度而言,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就像手心与手背,虽然两者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显然与以色列的关系更为重要。得罪伊朗,虽然带来一定风险,但和得罪以色列相比,还是可以承受的。在某些情况下,印度并非有意出卖伊朗,而是可能因为技术水平的问题而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程序员的需求量大,因此印度培养了大量的软件开发人才。然而,印度自家的报告显示,仅有36%的工程师能够编写出能够正常运行的代码,而只有不到3%的人能编写高效且易于维护的代码。
不少印度程序员基础薄弱,许多人甚至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缺乏扎实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导致他们编写的代码质量低下,频繁出现错误。而且尽管这些程序员能详细写出文档、画出漂亮的流程图,汇报时总能让老板满意,但执行起来却漏洞百出。尽管印度名校的理工毕业生技术出众,但在编程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那些来自高种姓的人,更是有着“管理型人才”的特质。
然而,印度的IT产业在欧美市场的表现也揭露了不少问题:印度程序员善于为公司节省成本,工资仅为欧美同行的三分之一,但也因此在许多复杂项目中无法创新,造成了很多技术问题和项目质量的崩塌。印度的教育体系和IT课程更新缓慢,很多学校的教学水平较差,考试作弊成风,导致许多毕业生的实际水平远低于他们的学术成绩。虽然印度有大量IT人才,但这些人常常缺乏必要的实际技术能力,因此经常导致软件外包项目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如此一来,伊朗将如此重要的政府系统外包给印度开发,最终被以色列利用漏洞入侵,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可以预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