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历经成百上千年,是自然界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古树名木,成都如何行动?
记者从市公园城市局获悉,目前,成都正以数字化手段为核心,构建古树名木保护的“智慧屏障”,通过“信息化管理”“规划避让保护”“一树一策”“一树一档”等手段,让全市9452株古树名木焕发“新生”。
在公园城市智慧云平台上,记者看到,全市记录在册的每株古树都有一张“电子身份证”,能够清晰分辨古树的坐标、树龄、胸径等基础数据。“该平台上,形成全市古树名木‘数字地图’,巡护员可以通过手机APP上传巡查影像,系统自动生成带编号的工单,从问题上报到复壮处置,全流程数据可追溯。”市公园城市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过去巡护情况上报靠打电话、存文档,调阅麻烦;现在点开智慧云平台,每棵树的资料一目了然。”市公园城市局生态修复处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已为古树建立涵盖救治方案、复壮全过程的电子档案,相当于一份动态更新的“大病历”。针对健康古树,系统还定期记录生长数据,形成“健康档案”。
此外,在公园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上,还部署了一百余个高清卡口,用于重点古树名木或古树群的24小时监控保护,对古树名木的生境变化、长势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
而古树名木相对于年轻树木,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针对该项问题,成都在古树分布区域配有专门的管护员、网格员等,对古树名木进行日常巡查保护。
除日常巡护外,专业“体检”也必不可少。由成都市植物园建立的“古树医生”团队,为古树名木的精准救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支由生态学、植物保护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队伍,十年来为5000多株古树进行了“健康体检”。
与此同时,成都采用“网格化”巡护排查、“全方位”健康体检与“一对一”专家会诊相结合的方式,从树干增湿补水到根系透气施肥,从防腐除菌到支撑加固,每项措施都基于精准诊断。近年来,重点救护古树名木150余株,根据巡查反馈,这些经过复壮处理的树木长势恢复明显。
同时,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始终面临着一个关键课题:如何将保护树木与城市发展之间做好平衡?
为此,成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城市建设施工中,成都将古树名木纳入前置保护的对象,通过调整控制性规划、调整项目施工线路等方式,使身处建设项目中的古树名木尽量少移栽甚至不移栽,能最大限度地对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进行保护,也平衡了古树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其中,位于大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内的红豆古树公园,通过调整控制性规划,将原本城市建设用地中的5300平方米区域调整为绿地,作为4株古树的保护范围,并依托保护范围建成了一个微型古树公园,彻底改善红豆古树的生长环境。
据了解,过去五年,成都对近400株古树实施了原地保护。在建筑施工、道路扩建等项目中,通过调整线路、优化施工方案,让古树“零移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摄影 魏捷仪 部分图源市公园局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