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区别于传统涉案剧,《以法之名》不以强情节、快节奏为主要看点,它靠什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敦淇:2014年是长剧创作的分界点,所谓“流量元年”的开始,传统叙事方法开始发生改变。2014年以前,影视剧习惯面向“泛人群”创作,之后便走向细分市场。我们工作室也做过不少悬疑涉案剧,这类剧主要就是做垂直赛道的突破,比较容易锁定用户圈层,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只要做好抽丝剥茧、本格推理、案件反转、情节闭环,观众基本就满足了,它主要提供的是爽感,满足好奇心。
《以法之名》的定位是“泛人群”剧,要做到老少咸宜,南北通吃,这样的项目在今天可遇不可求,执行起来也很困难,它意味着要做群像,每个人物都要可圈可点。一旦成功,它就能破圈。
做泛人群剧,重要的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和观众产生灵魂共振。情感有三个层次的递进:对号入座,看完这个戏你会联想起身边的人;情感共鸣,它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灵魂共振,它会带来人性的拷问。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法之名》有泛人群剧的基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存在于每个观众心中,它既回应了时代的痛点,也包含社会热点。
这几年,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发生改变,要求强情节、快节奏,三倍、五倍速快速拉完进度条。《以法之名》着眼于人物的命运,就像章回体小说,且听下回分解,分解的就是人物的命运。只要人物立住,观众就会自然跟着人物的命运往前走,有人性的拉扯,不靠反转就能实现共情。剧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有深意,有丰富的细节和潜在信息值得大家反复回味。
第一财经:《以法之名》中许多配角的表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选角上是如何考量的?
敦淇:演员的选择首先是要适配,要贴合人物,演技足够驾驭角色,爆发力也很重要。比如饰演张文菁的董晴,台词掷地有声;再如饰演江旭东的施京明戏份不多,但他只要坐在那里,老领导的气质深入人心;杨烁饰演的万海,打破了观众对“小包总”的印象,观众为他的命运纠结心痛。这个戏做“泛人群”剧,所以每个演员都要像“四梁八柱”撑住全剧,从主角到配角,所有人的表演都非常出彩。
第一财经:剧中一些台词、情节的尺度还是比较大的。作为制片人,如何平衡协调专家意见和主创意见,尽可能达成一致?
敦淇:我们创作全程都有专家团队保驾护航,得益于最高检的专业指导,最终成片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艺术完整性。在尺度上,的确也有过比较激烈的冲撞,最后综合了最高检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
在公检司法题材里如何把握分寸感,是对制片人、对导演以及主创团队的考验,既要保证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同时也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作品的安全播出。这部戏是36集送审,36集出来,核心情节、人物框架与精神内核都得以保留,我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观众心理出发,那就是一定要看清楚谁是最大的保护伞。此前,我们把人物往更极致化的方向去写,但是关键位置、关键节点不能这样处理,现在往回收了一些。做灰度人物,而不是把一个人做成非黑即白,其实也是这个戏在人物处理上的亮点。
第一财经:工作室正在打造系列化IP,除了检察题材三部曲之外,还改编开发了人气作家Twentine的“T大三部曲”,悬疑类型“重生”系列。为什么打造系列化IP如此重要?
敦淇:现在很多视听内容载体都在瓜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通过IP系列化打造,吸引观众眼球,与观众建立黏性,是国内外视听平台都在做的事情。现在互联网平台特别关注弃剧率,因为一个观众弃剧了,再把他请回来难度很大,获客成本很高,因此让IP形成系列化,能够与观众建立更强的黏性。当然,系列化IP的打造首先得内容过关,否则IP立不起来,就甭想第二部了。
第一财经:从传统制片人转型平台制片人,如何适应互联网体系,又见证了哪些变化?
敦淇:我在剧集赛道已有20年经验,2017年加入阿里,最开始有学习适应的过程,三年过去之后就得心应手了。公司对自制剧给了最大的支持,包括建机制、建团队、拉标准化,虎鲸文娱是“科技+内容”双轮驱动的内容公司,能看到公司这几年在科技上的投入,在影视剧集制作当中呈现出许多优势,比如说虚拟拍摄、云尚制片管理系统等。敦淇工作室正在开发科幻题材,相信科技能够改变行业,原来不可能实现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