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印巴空战中,印度遭遇惨败,俄罗斯则暗自得意地笑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能借机说服印度采购俄制武器。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遭受了来自欧美国家极其严厉的经济制裁,导致其军工产业链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部分关键的精密零部件供应被切断,令苏-57等先进战机的生产线面临瘫痪的危险。
面对生产链断裂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压力,俄罗斯亟需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来维持苏-57的制造。如果能借助技术转让与印度达成合作,将有效缓解当前燃眉之急的资金问题。若印度最终决定购买苏-57,无疑会对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届时中国将不得不考虑多种应对策略。
苏-57作为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尽管性能突出,但由于发动机技术尚未成熟、产线规模有限、资金和人才紧缺,加之美西方严厉制裁和技术封锁,长期以来产量一直不理想。到2024年底,苏-57总产量仅有21架,其中量产型仅11架,余下大多是试验机。2024年全年产量更是惨淡,只有可怜的6架,远低于俄罗斯此前声称的每年24架的生产目标。
如此低的产能令苏-57的产业链持续承受巨大压力,一旦生产线彻底瘫痪,未来想要重建将异常艰难。为了避免这一局面,俄罗斯深思熟虑后,决定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生产苏-57。能够同时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并愿意合作的国家非常有限,主要候选仅剩美、中、印三国。
鉴于美国是敌对方,毫无合作可能;中国已拥有自己的两款五代战机,且已实现大规模量产,无意帮助俄罗斯承接苏-57生产任务;因此唯一可行的选项便是印度。为此,俄罗斯在今年2月10日至14日举办的印度班加罗尔航空展上,特意安排苏-57与美国F-35五代机同台亮相,苏-57还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而F-35仅以静态展览形式出现。俄罗斯趁机向印度提出合作方案:只要印度按俄方报价采购一定数量的苏-57,就可以将部分生产环节放到印度,同时进行完整的技术转让。
印度国防部对此并未立即表态,但结合印巴空战惨败的现实,不难猜测印度极有可能接受苏-57。虽然苏-57因隐身性能欠佳,普遍被认为是综合实力最弱的五代战机,但相比在印巴冲突中被击败的法国阵风四代半战机,苏-57依然占有较大优势。阵风曾被视为全球最先进成熟的四代半战机,印度若连阵风都难以压制装备了中国技术的巴基斯坦空军,那么要提升战力,只能通过购买或自主研发五代机。
就目前印度军工水平而言,自研五代机仍是遥遥无期的目标,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购买五代机的选择也仅限于中、美、俄三国。中国是战略对手,显然不会向印度出售五代机;美国虽有意向,但军售附带严苛技术限制,实战中容易被远程锁定,难以自主作战。因此印度能选择的基本只有俄罗斯的苏-57。
眼下,为保住苏-57生产线,俄罗斯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向印度出售苏-57,并转让部分生产技术。俄印合作生产苏-57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印度最终达成采购协议,其目的无疑是针对中国或巴基斯坦。鉴于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的重要盟友,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中国的利好消息。
针对这一局势,中国可采取多方面措施应对。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俄罗斯进行沟通,力劝其放弃军售苏-57给印度的计划;若俄罗斯不为所动,则可考虑以贸易中断作为威胁手段。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俄贸易逆势增长,尤其是俄罗斯能源出口对中国市场依赖巨大,这些都是有效的谈判筹码。
此外,美国已威胁对同俄罗斯进行贸易的国家征收高额二级关税,一旦实施,中国首当其冲,面临负面冲击。中国可借此施压俄罗斯,争取让步。除此之外,中国还可以针对苏-57的供应链发力。由于美西方制裁已让苏-57产业链极为脆弱,如果中国再限制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将使苏-57生产线雪上加霜,甚至直接停产。这样一来,即使印度和俄罗斯达成合作协议,也难以实现实质性生产。
总的来看,俄罗斯此次利用苏-57技术和生产链作为筹码,力图借助印度资金和市场突破西方封锁,确保苏-57生产链的持续运转,这是其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而印度则借机弥补印巴空战暴露的国防短板。但这一进程极可能加剧南亚军备竞赛,同时也会使印度对俄罗斯的军事依赖更加深重。虽然印度获得俄罗斯技术和部分生产线,但以其目前的逆向工程能力,未必能成功复制出一款全新五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