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二季度延续一季度良好增势。其中,“苏超”赛事激发活力,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这一成绩的取得,无疑证明了“苏超”赛事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成为了驱动城市发展的经济新引擎。
从出行场景来看,省外游客支付占比达28.8%,这意味着“苏超”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赛,带动了当地的交通、租车等出行产业。这些游客为了观看比赛,不仅选择了飞机、高铁等长途交通方式,还在当地选择租车、打车等短途出行方式,为当地的交通出行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餐饮方面,省外游客支付占比19.7%,也让当地的餐饮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各地特色美食随着比赛的进行被更多人熟知,“南京盐水鸭”“泰州早茶”“徐州烧烤”“淮安小龙虾”等美食搜索量暴增,各地餐厅、小吃摊若人气爆棚,商家们迎来了久违的销售高峰。
在住宿领域,“苏超”同样发挥了强大的带动作用。比赛期间,主场城市的酒店预订量大幅攀升,许多酒店一房难求。一些酒店还推出了针对球迷的优惠活动,如凭“苏超”票根可享受折扣、赠送特色小吃等,进一步刺激了消费。
旅游和体育场景也因为“苏超”赛事而变得热闹非凡。各参赛城市纷纷推出与赛事相关的旅游套餐,如“观赛+景区游览”“观赛+文化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的同时,让大家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各比赛场馆周边的体育用品店生意火爆,球迷们购买各种球队周边产品,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助威。
“苏超”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这背后离不开江苏深厚的足球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底蕴。目前,江苏拥有5支男子职业俱乐部,青训、体教融合为足球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南京、苏州作为 “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民间足球热度极高,为“苏超”的火爆埋下了伏笔。同时,作为GDP常年稳居全国第二的经济大省,2024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5万元,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城市,这种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为足球联赛提供了坚实支撑,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为赛事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赛事的组织和运营也十分成功。“苏超”采用主客场制,盘活了全省球场资源,让长期闲置的专业足球场重新焕发生机。高频次、短距离的赛事安排,让体育基建充分发挥了使用价值。比赛不仅在赛场上激烈角逐,在场外也营造了浓厚的足球氛围,各城市通过举办球迷文化节、足球主题展览等活动,将足球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吸引力。
“苏超”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当一场足球赛能让省内省外的游客为一座城的烟火气而来,让闲置场馆变身消费场景,让地方文化借赛事舞台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它印证了“体育+”的乘数效应,更揭示了消费时代里“情感联结”的经济价值。这也启示我们,未来的城市竞争,或许正藏在一场场能点燃大众热情的群众体育赛事里,藏在文化、体育与产业的化学反应中。当更多地方能像江苏这样,以赛事为纽带激活本土资源、凝聚城市认同,体育产业不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更会成为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让每一次呐喊、每一场欢聚,都成为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毕然
来源: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