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空军的飞速发展让外界惊叹不已。歼20隐身战机和运20大型运输机等一系列先进装备相继亮相,堪称震撼。而在这些耀眼的明星中,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消息却一直未能公开露面。自2016年中国空军正式启动轰20项目以来,关于它的消息一直神秘兮兮,至今没有任何实物出现,给人一种“谜一般”的感觉。
战略轰炸机在核威慑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远程飞行,携带大量弹药,而且因其出色的隐身性,能够轻松避开敌方雷达的侦测。例如,美国的B2幽灵轰炸机,其航程超过1万公里,能携带核弹头,具备极强的隐身能力,可以在敌人的防空网中自如穿行。而中国的轰6系列,虽然曾在一段时间内支撑起空军的轰炸任务,但这款老旧的装备面临着航程短、隐身能力差的问题,已逐渐无法适应现代战场的需求。因此,发展轰20就成了中国空军急需的“补短板”之举,不仅是为了提升战力,还是出于国家战略平衡的考虑。毕竟,面对美国的B2、B21,中国如果没有相应的战略轰炸机,总感觉在国际博弈中少了点底气。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空军是否还迫切需要一款纯载人隐身战略轰炸机,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一问题的答案,必须从中国整体军事战略和武器发展方向来考量。近年来,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平台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发上,更是实现了超越。无侦8便是其中的一款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凭借火箭助推和超音速飞行能力,它能够迅速达到亚轨道高度,突破敌方防线,几乎无法被拦截。如果将其改装为带弹头的版本,那么它便能成为一种廉价而高效的战略打击武器,而成本远低于一架轰20。相比之下,空军越来越青睐这种无人作战模式,因为它能够协同多种兵种,发挥更大的作战效能。
另外,轰20的设计和生产难度也不容小觑。根据目前的评估,预计一架轰20的造价将超过3亿美元。与此相比,类似无人机的大规模蜂群作战,其成本可能只是轰20的一小部分。而且,尽管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储备非常雄厚,在发动机、隐身材料和飞翼布局方面都已做过大量实验和验证,但轰20的机动性远逊色于无人机,且维护复杂、测试周期长,难度远高于战斗机的研发。空军副司令王伟在2024年的两会期间表示,轰20首飞“快了”,并且美国国防部也认可中国在隐身技术上的成就,预计轰20的航程将超过1万公里,能够携带核高超音速导弹。然而,技术问题并不是轰20迟迟未首飞的原因,关键在于中国空军正在权衡这款战略轰炸机是否值得继续投资。
这些年,中国空军逐渐从传统的力量模式转向更加高效的作战平台。临近空间的高超音速导弹、强大的预警系统,甚至无人作战平台,已能够实时监控敌方信号,并进行精准打击。相比之下,虽然轰20的载弹量较大,但却无法与无人机蜂群的“群体作战”优势相比。无人机能够在广泛的空域内协同作战,突破敌方防空系统,而轰20这样的单一平台,虽然在洲际打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现代战场上可能面临着更高的维护成本和较低的机动性,导致其性价比大大下降。
美国的B21隐身轰炸机虽然已经在2022年亮相并开始部署,但他们同样面临类似的困境——单机价格较低,但维护成本却很高,数量的优势依赖于海外基地。而中国的空军战略正逐渐转向以临近空间飞行器为主的高效作战模式,尤其是“打完就走”的无人平台,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
中国空军目前的战略部署正迅速向无人平台倾斜。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能力,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战术。在这一大背景下,轰20项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它依然是中国空军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但无人平台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逐渐让这一项目的优势变得模糊。预计到2025年,轰20将会进行首飞,但它的任务定位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未来可能与无人系统结合,形成更加高效的作战体系。
总结来说,轰20是否真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继续研发,仍然取决于中国空军的战略需求。过去,轰炸机在核威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平台的发展,隐身轰炸机的作用逐渐被新型战术所替代。如果无人平台能够取代部分轰20的功能,那么这一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将面临深刻的审视和重新评估。